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仙都山·仙人荟萃之都

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仙都山·仙人荟萃之都

仙都山,原名缙云山,位于缙云县城东。相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时,山上缭绕着五色彩云,故名曰缙云山。又传,唐天宝七年,山峰上彩云飘拂,仙乐震天,鸾鹤翔舞,山呼万岁。玄宗闻知后,惊叹:“仙人荟萃之都也!”遂赐“仙都”之名。

仙都多奇峰怪石,其景纯出天然。风景区有铁城、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婆媳岩等五个景点。历代名人谢灵运、白居易、沈括、王十朋、袁枚、汤显祖等都在此留下了墨迹。李白心仪仙都胜景,虽未曾亲历,仍写有“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铁城“六月六”

铁城,又称芙蓉峡。两岸陡壁耸立,中夹深谷,如石门中开。石壁高处有“铁城”两字。

传说很久以前,仙都一带曾有大蟒危害生灵,后被一老神仙降服。铁城的这条峡谷,由神仙用卓锡开出,固如铁铸城池,蟒蛇被禁锢其内。神仙离开仙都时,将卓锡插于铁城门边。千百年后,那蟒蛇也修炼成仙。

据说老神仙降伏蟒蛇的日子是农历六月六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仙都人都要来此朝拜卓锡,顺便探访亲友。于是这一天又成了父母看女儿的节日。

铁城顶上有一平台,是宋朝“铁城书院”的旧址。

铁城的后谷,有紫兰坞,据说明万历年间李健等人曾隐居于此。一说“铁城”是李健的号,峡谷即由此而名。

黄帝炼丹鼎湖峰

鼎湖峰,又称玉柱峰、独峰,俗称“石笋”,有“天下第一石”之誉。

鼎湖峰顶有一湖,名鼎湖。相传轩辕皇帝曾铸鼎于此炼丹。鼎炉压陷峰顶,年长日久,积水成湖。据说,黄帝炼丹成功后,便跨青龙升天而去。人民苦苦挽留。黄帝含泪俯望子民,心有不舍,便从龙首拔下一把龙须洒向人间。龙须落在地上,成了珍贵的药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之为“石龙陷,又名缙云草”。

历代名人缅怀皇帝的功绩,写下不少吟咏之作,其中,以白居易的诗句最为著名:“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仙都一带又传说,玉柱峰是玉柱龙的化身,因违反天帝禁令,擅向久旱的人间播雨,而被殛成了石峰。

独峰书院的灯光

仙都风景区的中心,有倪翁洞。壁崖上“倪翁洞”三字,为唐代小篆名家李阳冰任缙云县令时所书。相传古时有一位姓倪的官员,隐居于此洞。洞因此得名。

倪翁洞中,有一处岩石,上下相连,中间则细如灯柱,柱下是一弯石盘。据说,倪翁在此隐居时,每夜挑灯夜读。这一岩石便是他挑灯夜读的油灯盏。

倪翁洞与旸谷洞等三洞相连。稍南有独峰书院,又名仙都草堂。朱熹任台州提举时,曾先后两次在此讲学。

传说,朱熹讲学时,前来求学者甚多,且很用功,起五更摸半夜的。而那时书院中缺灯少油,大家只好从山上砍来松枝、竹条,点火照明。众人的眼睛都被烟熏得血红。朱熹颇为此而犯愁。一天深夜,一位银须髯髯的老人来访。对朱熹说:“朱先生,你千里迢迢来到仙都,授徒讲学,栽培人才,可敬可佩。我是初阳谷的道人,得知你为点灯的事犯难,特送油灯盏而来。”并传授说:“阳谷洞顶的石罅中,有个小孔,你拿这油灯盏,对准小孔,叫一声:油来!那小孔就会流出青油来啦!”照此一做,果然灵验。从此,独峰书院再也不愁没有光亮了。

情系婆媳岩

婆媳岩又称妇姑岩,这是两方对峙的巨石,一石形同静坐沉思的老妪,一石如亭亭玉立的少妇,因此得名。关于婆媳岩,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山姑出嫁到仙都山下。其丈夫是个庄稼人,朴实憨厚,婆婆心慈性善,山姑也勤劳贤惠,全家人快快乐乐。山姑过门三天后,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话,过了三朝,就要来接她回家。丈夫说:“山哥要来了,我去接!”过了中午,婆婆见山姑又愁又叹,忙说:“我去望着,望见山哥,就来唤你!”

过了好久,大家还没回来。突然老天变了脸,大雨瓢泼而下。山姑急了,也跑了出去。只见婆婆和丈夫都还在耐心地等候着。不幸的是,天上一个炸雷响起,大地上像通了电,所有的东西都被震成了山石。山姑和婆婆也化成了岩石,人们称之为“婆媳岩”。

步虚山上忘归去

步虚山紧傍鼎湖峰。相传,唐代道士周景福,访遍名山大川,最后来此修炼仙化,“步虚山”之名由此而来。

步虚山上多怪石,山腰多石洞。“仙水洞”底有一水池,久旱不涸,传说即是当年黄帝炼丹时所用之水。忘归洞因朱熹诗句而得名,其诗云:“解鞍盘礴忘归去,碧间修筠似故乡”。据传朱熹在仙都草堂讲学时,常闲步于此。

步虚山东北的峭壁上,有一隐真洞。相传唐时有位叫刘处静的医生,曾拜仙人为师,医术十分高明,被皇帝封为御医。这年,仙都一带瘟疫流行。刘处静逃出皇宫,来到仙都,杀灭妖祟,为民治病。后来,为躲避京兵的追捕,他隐化在石洞中。人们遂把此洞称为“隐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