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

《仪礼》

《仪礼》是有关典礼仪节的儒家经典。原来只叫《礼》,也称《礼经》,以区别于《礼记》。因书中所记大多为士人的礼仪规范,所以汉代时也称《士礼》。《仪礼》之名始见于西晋初。

《礼仪》除亡佚的部分,现存17篇,均为各种具体的仪文礼节。17篇篇次和内容大致如下:

《士冠礼》:记述贵族子弟成人时的加冠之礼。古代贵族青年二十岁即为成年,要举行加冠仪式,在原来名字的基础上另起个字,表示他已经成年,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承担兵役等义务。

《士昏礼》:记述古代贵族缔结婚姻关系的手续、仪注,婚姻当事人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周王、公侯和一般贵族结婚的礼仪形式基本相同,只是身份地位越高,礼仪、礼物越加高贵富丽。

《士相见礼》:贵族之间第一次交往,一方携带礼物登门求见应有的礼节以及对方回拜的礼节。

《乡饮酒礼》:古代乡一级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的具体仪式。它起源于氏族公社以尊老和养老为目的的“会食”制度。这种仪礼清代后期还在持续,后来因各地缺乏经费而撤销。

《乡射礼》:以乡为范围举行射箭比武的具体仪节。古代统治阶级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继承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为从事狩猎活动和防御侵袭,而对成员定期举行射箭、搏斗比赛的传统,与民兵训练相配合。

《燕礼》:即“宴礼”。记述诸侯及其大臣们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以及酒宴上乐队和艺人的伴乐演奏。

《大射礼》:国君主持下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式与礼节。参加比赛大会者均为各国诸侯和各级贵族。

《聘礼》:各诸侯国之间及国王派使节去其他诸侯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具体礼仪。

《公食大夫礼》:国王举行宴会招待来访的外国大臣的具体仪式礼节。

《觐礼》:诸侯晋见天子的礼仪。

《丧服》:记述亲属去世后,死者亲属根据亲疏远近,对丧服和服期的不同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形成了后来的“五服”制度。

《士丧礼》和《既夕礼》:这两篇都是记述一般贵族从死亡到埋葬的一系列详细礼仪。

《士虞礼》:记述一般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举行的安魂礼仪。

《特牲馈食礼》:记述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祭祀祖宗的礼仪。用牛、猪做为祭祀,称为特牲。

《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记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祭祀祖先的礼仪。用羊、猪祭祀,称为少牢。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仪礼》的基础作用和两千年来历代统治者的提倡贯彻密不可分。进入现代社会,《仪礼》的繁文缛节已经失去其实用价值,仪礼中的许多仪节也失去了社会基础。但国民注重礼仪、礼貌的精神,某些礼仪上反映出来的信念,进退揖让间表现出来的雍容、雅正,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能会更加实用与完善。

现实生活中,《仪礼》的影响至今仍然十分深远。《仪礼》所载“冠、昏、丧、祭”的各种仪节,主要部分的内容经过两千多年也没有多少改变,细节上只不过有一些因时因地的增减与出入。如传统家庭中就有奉“天、地、君、亲、师”的习俗,其中“天、地”是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血缘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治、教育的本源;所以,我们所尊奉的所谓“天、地、亲、君、师”,实际上就是社会伦理、政治秩序与人之常情的概念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