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六下江南-清朝-满族历史

乾隆为何六下江南

乾隆从小就很推崇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江浙,对此乾隆更是羡慕不已。乾隆没有在即位之后立马南巡,而是其继位十四年后才首次提出,十六年方得以举行,最关键的原因是:乾隆认为南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典,如果当政初期就到东南游玩,对自己名声没有好处。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百姓中树立起贤明的形象后再巡幸东南。从即位到乾隆十四年(1749),他成功地解决了西南苗民问题,降服了四川的金川土司,社会经济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乾隆初年未能举行南巡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朝中管事的是鄂尔泰、张廷玉等雍正遗诏中指定的辅政大臣,他们资历很深,影响很大,且凡事谨慎,为政清廉,当他们在朝时如提出南巡一事,恐怕很难不遭到抵制或反对。乾隆十年(1745),鄂尔泰去世,十四年,张廷玉退休,这样,南巡基本上就没什么障碍了。

乾隆十四年,南巡时机成熟,乾隆便迫不及待地实施南巡之议,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初八,乾隆皇帝开始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一次江南之行,去了江苏淮安。

第一次南巡以后,乾隆还在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分别举行了另外五次南巡。前四次南巡都打着奉太后巡幸的旗号进行的。三十年后,皇太后年纪大了,经受不住千里辛劳,南巡之事暂时停止。皇太后病逝后,乾隆又两次南巡,到此六次“法祖省方”最终结束。

乾隆历次南巡,于正月十五前后出发,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的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部队,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到安佑宫行礼,回到圆明园。

康熙下江南,不讲排场,每次“扈从者仅三百余人”。一路上不设行宫,一切供应均由中央直接开支,严禁地方官借此扰民。而乾隆下江南呢,每次必提前一年开始准备。指定一名亲王担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勘察路线,修桥补路,修葺名胜古迹,修建行宫等。他六下江南,仅行宫就修了三十多处。并且除了带上皇太后、皇后、嫔妃外,还有大批的王公大臣、侍卫,每次都有两千多人。陆路上走要用马五六千匹,水路走要用船一千多只。六下江南,共花了白银两千多万两。两淮盐商在乾隆南巡时都捐出巨款,他不但不拒绝,还称赞他们,加恩赏赐。他这样一做,各地官吏、富商纷纷仿效,使得老百姓叫苦连天。

乾隆如此声势浩大地举行了六次南巡,既表现出清朝国势的强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时更多的却是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