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黄庭坚
《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年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绍圣初,出为鄂州知府。后为蔡京等害,一贬再贬,至广西宜州,翌年病卒。
黄庭坚工文章,长于诗歌创作,开创了 “江西诗派”。善书法,工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曾自言: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又言: “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广艺舟双楫》云: “山谷行书,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圆通,则自篆来。” 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诸上座帖》、《经伏波神祠卷》等。
黄庭坚像
鲁直悟草
黄庭坚研习书法勤奋刻苦,善于吸收前人经验,集大成而又能自出新意。他用笔纵横奇崛,以侧险取势,自成一格,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传宋代元祐年间,黄庭坚和苏东坡、钱穆父等人有一段时间住在宝梵僧舍。有一天,黄庭坚书兴大发,就挥毫作书,写了许多张草书。写完后,他把笔一扔,笑眯眯地问众人自己写得怎么样。苏东坡看了看,笑着赞扬了几句,钱穆父却笑而不语。黄庭坚着急地问:“你有何见教?”钱穆父坦率地说:“你的草书虽然龙飞凤舞,我却总觉得缺乏功底,俗气未脱。你恐怕没有见过怀素禅师的草书真迹吧?有机会最好找一本临一临。”听了钱穆父的话,黄庭坚虽然点头称是,心里却很不高兴。
后来绍圣年间,黄庭坚因朝廷党争被贬到黔中。很偶然的一次,他在石扬休家见到一本怀素的《自叙帖》草书真迹,兴奋异常,爱不释手,便恳求石扬休借给他带回去临摹。回去后,黄庭坚天天抱着《自叙帖》,反复琢磨,反复研习。没过多久,他终于悟出了草书三昧,落笔超异,和以前大不一样,草书水平可谓是一日千里。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草书根本没有入门,而钱穆父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不可信赖
黄庭坚书名很大,求他写字的人非常多。但黄庭坚很讨厌那些不学无术、借此沽名钓誉的人求字。一旦碰到这种人,他不但不给写,反而会狠狠地讽刺、挖苦一顿。
据说当时有个名叫黄生的人,他不学无术,整天东游西逛,不务正业,把父母留给他的一点家业全都变卖了,花在吃喝玩乐上。他听说黄庭坚的字能卖到大价钱,便死皮赖脸地求黄庭坚给他写几幅字。黄庭坚一见此人,便知其来意。他二话没说,大笔一挥书道,“黄生相子,官为两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写完后扔下笔就进了书房。黄生不知何意,以为黄庭坚在称赞自己,便高兴地拿着写好的字走了。黄生走后,黄庭坚的弟子问道: “敢问先生何意?”黄庭坚解释说:“去年相国寺有人卖大葫芦种子,背着一个很大的葫芦。虽然一粒葫芦种要卖几百钱,但人们都争相购买。岂不知这葫芦种子春天种上,等到秋天却只是长出了个葫芦瓠。我是借此讽刺此人无用傻瓜耳。”
《松风阁》 (局部) 宋 黄庭坚
识贤让书
北宋时松江县有座“超果寺”,寺里新修了一座楼名叫“一览楼”,其意为登上此楼,举目眺望,山川景物一览眼底。
“一览楼”的匾额让谁来题写呢?寺院里的方丈听说黄庭坚书名很大,就派人请他来题写。黄庭坚答应了。他走进寺院后,没有立刻去写,而是把“一览楼”前后左右看了一遍,然后闭上眼睛思索一番,才提笔书写。谁知,他写了几十张纸,挑来挑去,竟没有一张满意的。只因“一览楼”的“一”字,笔画太少,很难和笔画较多的“览楼”二字相匹配。这下可难住了黄庭坚。正当他踌躇之时,站在旁边看他写字的一个和尚却窃窃而笑。黄庭坚为人爽快,不摆架子,他立即递过大笔,请那和尚书写。那和尚笑着接过笔,却将之放在一旁。只见他脱下一只僧鞋,在墨水中一蘸,然后用力向匾上抛去。匾虽离地有5米多高,但那只带墨的僧鞋,却不偏不差,正好落在“一”字的位置,匾上立刻出现一个奇妙的 “一”字,与“览楼”二字的感觉正好相配。众人见此,齐声叫好,黄庭坚更是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
黄庭坚从欣然命笔到识贤让书,虚心向别人请教,这种“谦受益”的高士之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诸上座帖》 (局部) 宋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