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谈·郭小川

信札趣谈·郭小川

《郭小川》:郭小川(1919-1976),诗人。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6年在北京上学时投身抗日救亡的爱国学生运动,并开始写诗。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初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从事地方行政工作和新闻工作。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等职。现出版有《郭小川诗选》《郭小川诗选续集》。

“团泊洼的秋天” ——诗代信的杰作

读过中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团泊洼的秋天》的,有的人甚至都能将它背诵下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原本是一封信,一封以诗写成的信。

1975年入夏以后,社会气候开始变暖。郭小川的情绪日渐舒朗,生活也有了转变;业余时间打桥牌,谈“红楼”,议《哥达纲领批判》,下独流减河游泳。“校友”之间,少了不少互相戒备,多了一些谈笑风生。8月,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在干校传达,郭小川更受鼓舞。这时,他遇到了原《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刘小珊。

刘小珊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待分配人员,被派来这里“值班”。劳动之余,她与郭小川一起散步、聊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而当郭说出准备重新写诗时,刘则要求: 写一首战斗的诗歌送给自己。诗人慨然应允。刘回北京后,两人鱼书频寄。在一封信中,刘小珊写道:“我最喜欢北京的秋天……但不知团泊洼的秋天怎样?”郭很快回信说,你的信给我送来了一首诗歌的主题。

1975年9月底,郭小川又回信了。刘小珊打开一看,3页的信纸上以诗代信,这就是《团泊洼的秋天》。诗人从写景切入,借景抒情。信借诗言志,情到处,快人快语,无雕无饰,一体天然。

以诗代信,古已有之。如北周庾信的 《寄王琳》、唐代李白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宋代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欧阳修《答梅圣俞大雨见寄》等,不一而足。在当代,以诗代信,偶有所见。《团泊洼的秋天》无疑是其中的杰作。

转年秋天,“四人帮”垮台。而在终于可以纵情放歌的秋天,郭小川却不幸辞世。由刘小珊不怕政治高压保存下来的书信,变成了大江南北到处传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