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杨师厚》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颍州斤沟(在今安徽太和县北)人。少事唐东南面副招讨李罕之,以勇敢著称,尤善骑射。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罕之归附于河东节度李克用;罕之选劲卒百人献之,师厚在其中。后逃奔宣武节度使朱温,为押班、曹州刺史。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七月,率兵攻王师范(平卢节度使王敬武之子,敬武死,师范为节度使),及至临朐(属今山东省),声言将往密州(今诸城县)。师范果来攻,师厚伏兵奋击,杀万余人,俘师范弟王师克。次日,莱州(今掖县)兵五千救师范,师厚邀击之,杀俘几尽,师范降。

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与杨行密(淮南节度使,据地称雄)相勾结,朱温决定讨之。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师厚为先锋,连下七州。九月,作浮桥于阴谷口(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引兵渡汉水,与匡凝战,大破之,直抵襄阳城下。匡凝趁夜焚府城,率族人、亲信,从汉水入长江,奔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继南讨荆州(治所今江陵县),赵匡明弃军西逃。不十日,师厚连下两镇,受襄州刺史。

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温代唐,即皇帝位,是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六月,忠武节度使刘知俊据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叛。师厚前往讨之。至潼关,擒知俊弟刘知浣。及军抵长安,敌已据城。师厚以奇兵绕道南山,自西门入,敌将王建惊愕,不知所措,遂降。

七月,河东兵大举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师厚将兵救之。军至绛州(今新绛县),敌大将周德威扼蒙坑(在今曲汾县西北、汾河东,东西三百里,蹊径不通)之险,师厚破之,直抵晋州,敌解围而去。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晋人围邢州(今邢台县),掠魏博(治所在今大名县),南至黎阳(今河南浚)。师厚引兵救之,晋解围而去,邢州之围亦解。改授宣义节度使。

次年正月,太祖北征,师厚围枣强(属今河北省)。枣强城小而坚,敌以精兵数千人守之,顽强抗击,城坏复修,虽死伤惨重,仍不屈。师厚攻数日不能下。太祖屡加责备,命昼夜急攻,乃拔之,无问老幼皆杀之,血流盈城。

六月,郢王朱友珪(太祖第二子)杀太祖,即皇帝位,内外愤怒,魏州衙内都指挥使潘晏等谋为乱,师厚计斩之。继又有指挥使赵宾为乱,师厚围捕之,宾越城而逃。师厚为天雄节度使。自是,宿卫劲兵多在其麾下,诸镇兵皆可调发,权重当世,心轻友珪,遇事往往专行。友珪忧之,发诏召之,曰:“有北边军机,欲与卿面议。”师厚将行,其心腹皆言不可往。师厚不听,率精兵万余人往洛阳。至,师厚留兵于外,与十余人入见。友珪惧,甘言逊辞以待之,继厚礼而遣之。

均王朱友贞(太祖第四子)密谋诛友珪,驸马都尉赵岩(太祖婿)曰:“此事成败,在招讨杨令公(师厚)耳。得其一言谕禁军,吾事立办。”友贞即遣心腹说师厚,曰:“郢王篡弑,人望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时友贞在此),公若因而成之,此不世之功也。”师厚与诸将谋之,曰:“方郢王弑逆,吾不能即讨;今君臣之分已定,无故改图可乎?”诸将有曰:“郢王弑逆,贼也;均王举兵复仇,义也。奉义讨贼,何君臣之有!”师厚曰:“吾几误计。”乃遣心腹将至洛阳,与左龙虎统军袁象先(太祖甥)密谋,并调兵遣将以为外应。及友珪被杀,友贞即位,是为末帝,首封师厚为邺王,兼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咨而后行

五年(公元915年)三月,死。末帝对师厚虽外加尊礼,内实忌之;及死,私于宫中庆贺。

师厚聪明能干,深为太祖所赏识,委以重兵重镇,他人莫能及。然晚年矜功恃众,选军中骁勇,置禁卫军数千人,给养优厚,时人忧之。又专割财赋,纵情奢侈。往昔河北之俗,元宵无夜游,及师厚至,乃令每户立竿,千灯万炬(火把),洞照一城,纵士女嬉游;又彩画舟舫,令女妓歌于其上,纵酒为乐。为立碑以纪德政,于黎阳采巨石,以车载之,驱牛数百牵引之;所经之处,坟墓庐舍皆毁,百姓怨声载道。及巨石至,师厚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