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周亚夫》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最初曾为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他治军“持威重,执坚刃”,威严持重,意志坚定,法令严明,特别是以细柳整军与平定七王之乱闻名后世。

细 柳 整 军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进犯长安,汉文帝命刘礼、徐厉和周亚夫等人为将军,分别领兵驻守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和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防御匈奴。

一天,文帝到各军驻地慰劳。去霸上和棘门劳军时,文帝一行不受任何阻碍便直接进入军营了,而且将领们都下马迎送。当文帝去细柳营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官兵们刀出鞘,箭上弦,弓拉满,森严壁垒,宛如临敌一般。文帝的前导人员被阻于营门。前导者声称是皇帝到了,为什么不大开营门放行?把守营门的都尉官回答说: “周将军规定,军营之中只受将军的命令,不接受皇帝的命令。”过了一会,文帝的辇驾到了,照样进不了营门。于是文帝便命使臣持节诏告周亚夫: 皇帝前来劳军。这样,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官告知说:将军定下了规矩,在军营里不许策马疾驰! 文帝只得让驭手勒缰徐行。周亚夫见皇帝到来,握着兵器作一个长揖说: 铠甲在身,照规矩是不下拜的,臣只行军礼,请陛下原谅。文帝见此,心中为之一动,郑重其事地倾身抚了抚车前横木表示尊重。慰劳完毕之后,返驾回宫。周亚夫并不远送,仍然紧闭营门,严整如故。见此情形,“群臣皆惊”,都为亚夫如此怠慢皇帝而捏一把汗。然而文帝却再三称赞说: “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 霸上、棘门那里的军队,简直如同儿戏,他们的将军是可以袭击并俘虏得到的。至于亚夫军,谁敢侵犯他呢?”一月之后提升周亚夫为中尉(维持京城治安的武官)。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万一军情紧急,周亚夫是可以做统帅的)”。文帝死后周亚夫被晋升为车骑将军。汉景帝继位不久,果然发生了紧急军情。

平 “七国之乱”

汉景帝继位后第三年的春天,战争的乌云突然笼罩着西汉王朝的上空,发生了一场同姓王反对汉中央的吴楚 “七国之乱”。

这场战争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刘邦裂地封王的结果。原来,汉高帝刘邦在镇压了韩信等异姓王以后,并没有认真总结封王割地的历史教训,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颁布命令:“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想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中央政权。没料到这些刘姓藩王随着封国内经济的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割据一方,与汉中央分庭抗礼。御史大夫晁错为了维护中央政权,献“削藩”之策,主张削减各藩王封地,收归中央。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分别削减了他们一部分领地,各藩王对此大为不满,于是胶西王(都城在高苑,今山东桓台县)、胶东王(都城在山东即墨)、菑川王(都城在剧,今山东寿光县)、济南王(都城在东平陵,今山东历城)、楚王(都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赵王(都城在邯郸)和吴王(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互相勾结起来,以武力反叛汉中央。领头的就是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封他为吴王时,曾拍着他的肩膀叮嘱: “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勿)反”,刘濞赶紧叩头说: “不敢”。但是刘濞利欲熏心,在封国内拼命扩大分封特权,发展实力,扩充军队,蓄谋有朝一日,夺取朝廷大权。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蕃”,对刘濞无异是当头一棒,刘濞决定联络楚、赵等七国藩王,以 “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首先发难。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打起叛旗,发兵北上。其基本企图是以诸王军队从南、东、北三方面包围关中,夹击长安,夺取汉朝天下。吴王率二十万大军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王的兵马后,首先把进攻矛头指向梁国。梁王是汉景帝的弟弟,梁国是吴楚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吴王以主力攻梁,另派精锐分队潜赴崤(今函谷关南崤山)、渑(渑池)间设伏,准备阻击从长安出发的汉中央军。

汉景帝见吴楚等七王发动军事进攻,先是取妥协政策,杀了晁错,答应恢复藩王封地。但叛军不以为然,继续进攻。于是景帝决心发兵平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主管全国军事,相当后来的兵部尚书),统率36将军东向迎战吴楚; 另派曲周侯郦寄攻赵,将军栾布攻齐; 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警戒齐赵等国。其基本企图是: 分兵牵制齐、赵,集中力量打击叛兵主力——吴楚两军。

周亚夫领受任务后,先向景帝分析了双方军事形势,指出: “楚兵剽轻(勇猛轻捷),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让梁国给他打),绝其粮道,乃可制也”。这无疑是一个积极防御的正确方针。周亚夫看到吴楚叛军剽悍轻捷,气焰嚣张,正面迎战难于取胜,因而提出以梁国军队牵制叛军主力,疲惫消耗敌人,另以轻骑迂回敌后,袭其运输线,待叛军由强变弱后再与其决战。这一方针得到景帝同意后,周亚夫率部由长安出发,准备经函谷关前出洛阳。军行霸上,当地人赵涉拦马献策,他说: “吴王养了一批敢死勇士,预料将军东趋洛阳,定会在崤山、渑池间设伏袭击。用兵贵在神速秘密,将军不如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南)出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虽多用几天时间,但可以平安抵达洛阳。”周亚夫一听恍然大悟,于是采纳了赵涉的建议,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趋洛阳,派兵抢占了荥阳,同时招降了洛阳游侠剧孟。周亚夫高兴地说: “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由上可以看出,这时有两件事使周亚夫非常高兴。一是顺利地占据了荥阳。荥阳是关东要地,控制南北交通,东阻吴楚,北拒齐赵,西屏关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荥阳,不仅占有武库之器,据有敖仓之粮,保证了军队的物质供给,而且也扼制了京师大门,真是一举多得。二是招纳了洛阳侠士剧孟。为何一个侠士会使周亚夫如此兴奋呢?原来,侠客是秦汉之际对社会影响极大的人物。他们伸张正义,扶危济困,与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很深却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一般凡有对抗朝廷豪绅之事,必先结交游侠。剧孟是洛阳大侠,因行侠好义而名扬诸侯。周亚夫认为,要想战胜七国叛军,光靠军事征讨是不够的,还要与叛军争夺人才,特别要笼络像剧孟这样交游很广又很有号召力的人物。他认为: 当天下动乱的时候,宰相得到剧孟,就象征服了一个敌国一样。可见周亚夫不仅有深远的军事战略眼光,也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广罗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叛军头目吴王刘濞却截然相反。他嫉贤妒能,刚愎自用,排斥了许多有识之士。出兵前,大将田禄伯曾献分为主攻、助攻两个作战方向有正有奇的良策,提出愿率五万精兵“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刘濞怕军权旁落,拒绝了这一建议。又有一青年将军献策说: 楚军应发挥步兵优势,沿途不攻城夺地,而以迅速的行动抢占洛阳,凭借洛、荥之险,以会诸侯。刘濞又认为年轻人缺谋少虑、口出大话而不纳其言,顽固地坚持他那套一线平推、有正无奇的错误方针。这样一个目空一切的叛王又怎么能把洛阳一侠士放在眼里呢? 难怪周亚夫极为兴奋又十分肯定地说: “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为记: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占有荥阳后,周亚夫立即派兵消灭了函谷关附近的叛军伏兵,沟通了洛阳到长安的交通线,清除了侧后隐患。

下一步该怎样行动呢? 周亚夫本来胸有成竹,但为了慎重,他又虚心征求部下邓都尉意见。邓都尉说: “吴军精锐,难与争锋,楚军剽轻,不能持久,当今之计,不如引兵东向,扼守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一面利用梁地消耗叛军,另派一支轻骑迂回到淮泗口 (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军粮道。待到吴军力疲粮尽,再以优势兵力袭击它,可一战而胜”。周亚夫见邓都尉意见与自己原作战预案不谋而合,非常高兴,遂决心照既定方案施行。于是待大将军窦婴进驻荥阳后,周亚夫立即率部进据昌邑,筑垒固守,坐等敌兵。

这时,吴楚叛军连败梁王军队,将梁王围困雎阳(今河南商丘)。梁王几次派人向亚夫求援,亚夫坚壁不出。梁王上诉于景帝,景帝为了应付太后,也只好诏令亚夫救援,亚夫仍置之不理。梁王见求救无效,只好拼死作战。吴楚军遭到顽强抗击,军队受到很大损失,不得不放弃雎阳,寻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将主力转移到下邑(今安徽砀山),继续调动疲惫叛军,同时派出轻骑袭截叛军粮道。

在下邑,汉军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任敌挑战,坚壁不出。一次,吴楚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法,以部分兵力佯攻汉军营垒的东南角,暗以主力强攻西北角。周亚夫及时识破敌军企图,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却加强西北角的防御,使敌军阴谋未能得逞。吴楚军再次遭困于下邑,进退两难,加上粮道被断,军心摇动,锐气大减。周亚夫见两军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决定马上由防御转为进攻。趁叛军后撤时机破垒而出,猛烈冲杀。叛军一触即溃。楚王刘戊自杀,吴王落荒而逃,后也被捕杀。北面栾布、郦寄两军也大获全胜,七王反叛全被击破。

经此一战,汉景帝更加器重周亚夫,五年以后,拜其为丞相。

对于周亚夫这样一位平定七国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作出杰出贡献的将领,汉景帝也与他的先辈一样,猜忌横生,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削职下狱。最后,一代名将,“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学家司马迁以委婉的笔触,用沉痛的文外之意说: “足己为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

注释

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② 《史记·吴王濞列传》。① 《史记·吴王濞列传》。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② 《史记· 吴王濞列传》。① 《史记·吴王濞列传》。② 《史记·游侠列传》。③ 李白《梁甫吟》。咍,音孩,嗤笑貌。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