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支遁》人物故事小传

《支遁》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支遁》人物故事小传

支遁(公元314—366年),字道林,本姓关氏。东晋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东)人,一说为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世称“支公”或“林公”。从小就非常聪明。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之后,深得当时名士欣赏。卫玠、王羲之、谢安等都与他交往。年25岁时出家。讲经的时候往往只注意经论的宗旨,而于章句之类却较为粗心,被当时一些死守文规的人笑话,但谢安却把支道林比喻为九方堙相马,外粗内精。支遁与别人谈论《庄子·逍遥游》,觉得别人理解不妥,就为《逍遥游》作注。王羲之一开始还不相信他的才望,在与支遁谈论了《逍遥游》之后便折服了。隆和元年(公元362年),支遁在建康东安寺讲《道行般若经》,宣扬“即色是空”,为当时般若学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善谈玄理,颇有名言留世,《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



〔正 史〕

沙门支道林尝言“会稽有远体而无远神”。



《晋书·简文帝纪》



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则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



《晋书·孙楚传附绰传》



又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而遁常重超,以为一时之俊,甚相知赏。



《晋书·郗鉴传附超传》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晋书·谢安传》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晋书·王羲之传》



支道林在京师,闻澄与诸石游,乃曰:“澄公其以季龙为海鸥鸟也。”



《晋书·艺术·佛图澄传》卷九五





[注 释]

①“会稽”句:会稽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20—372年),公元371—372年在位。公元326年由琅邪王徙封会稽王。②绰与询:指东晋孙绰与王询,皆当时名士。③正始,合乎礼仪、法规之始。《谷梁传·定公元年》:“昭公之终,非正终也;定之始,非正始也。”④“闻澄”句:澄指十六国时名僧佛图澄。诸石指后赵石氏政权。⑤季龙:石虎,字季龙。史书习称石季龙。



[相关史料]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国。”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

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守,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

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难。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忽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矇论》。

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喰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措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

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征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濛,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濛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郗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11)?”安曰:“嵇努力才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12)?”安曰:“亹亹(13)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郗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14)。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安、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俊,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壳破雏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

遁先经余姚坞山中住,至于明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15)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16)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郗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17)。孙绰《道贤论》(18)以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19)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20)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21)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著《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



《高僧传》卷第四义解一



高逸《沙门传》曰:“支遁字道林,河内林虑人,或曰陈留人,本姓关氏。少而任心独往,风期高亮,家世奉法(22)。尝于余杭山沈思道行,冷然独畅。年二十五始释形入道。年五十二终于洛阳。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注引《沙门传》





[注 释]

①京师:东晋都城建康(南京)。②余杭山:今属浙江。③“九方堙”句:九方堙,一作九方皋。姓九方。善相马。由伯乐推荐,为秦穆公求千里马。3月后,他在沙丘得善马,说雌而黄色。派人所取,为雄而黑色。穆公问伯乐,伯乐说他“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结果确为千里马。见《淮南子·道应》。谢安以此赞扬支遁外粗内精,修内忘外。④“王洽”句:皆当时名士。何次道即何充,王文度即王坦之。其中何充、郗超、孙绰、殷浩都是当时崇信佛教的名流。⑤桀、跖:桀,夏朝末代君主,残暴荒淫,为商汤推翻。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的领袖。一作蹠。旧时被诬称为“盗跖”。《庄子·盗跖》云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支遁此语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的。⑥剡:本在今山东剡城县北。东晋元帝初侨置,在今江苏常熟县北境。永和中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⑦三界:梵文为Trilokya。佛教采用古印度传统的说法,将世俗世界分成三种境界。即:一、欲界,处于三界最下层,为食欲和淫欲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二、色界,位在欲界之上,已离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像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三、无色界,更在色界之上,为离物质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佛教认为有情众生均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故以三界为“迷界”,以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⑧马鸣:付法藏第12祖,佛教诗人,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与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关系深厚。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深厚,为卓越论客。博学三藏,明达内外,为古典期梵语文学之先驱者,开优美文体文学之先河,在梵文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盛名。⑨龙树:付法藏第13祖,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始祖。又称龙猛、龙胜。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出身,自幼聪颖,精通诸术。出家后广习三藏,又寻师学习大乘经典。后大力弘法,广造大乘经典之注书,树立大乘教学体系,使大乘船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著述极丰。⑩晋哀帝: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40—365年),公元361—365年在位。(11)嵇中散:嵇康(公元224—263年),三国文学家,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夜。与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尚老庄,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满于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集团,为司马昭所杀。竹林七贤之一。(12)殷浩(公元?—356年):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字渊源。善谈玄,负虚名。(13)亹(wei)亹:勤勉貌,不倦貌。(14)征虏:征虏亭,东晋太元年间建,在今江苏南京市长江边。(15)太和元年:晋废帝司马奕年号,公元366年。(16)窆(bian):埋葬。(17)诔(lei):祭奠文章。(18)(19)《道贤论》、《喻道论》:两书皆为孙绰的佛教著作。《道贤论》已亡佚。《喻道论》今存于《弘明集》中,全文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佛与佛道(教义)及其与儒家的关系。问者代表儒学之士,答者为孙绰本人。(20)拱木:坟头之木。哀叹支遁逝去过早,因德音尚未远。(21)“匠石”句:匠石废斤于郢人,据说楚地有个匠人能轮起大斧把粘在一个人鼻翼上的泥点削下来。但是这个人死了以后,匠人就再也没有显示出这种本领。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没有了敢于被他砍的对手。牙生辍弦于钟子,相传伯牙鼓琴,钟子期能分辨琴声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被伯牙引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剖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没有了识琴音之人。匠石的故事见《庄子·徐无鬼》。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见《吕氏春秋·本味》。(22)法:佛理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