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趣谈·郑燮

闲章趣谈·郑燮

《郑燮》:郑燮 清康熙三十二年—乾隆三十年(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印章笔力古朴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著有《板桥全集》。

《郑燮》:主要闲章:二十年前旧板桥 七品官耳 俗吏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青藤门下牛马走 麻丫头针线 诗绝字绝画绝 六分半书 游思六经结想五岳 所南翁后 郑为东道主 鸡犬图书共一船



二十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于1753年罢官回到扬州,重新开始了卖画生涯。20年前卖画时常遭人白眼,20年后求他作画者络绎不绝。他有题画诗云:“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春。”这也说明郑板桥虽然经历了20年的宦海生涯,但没有改变20年前读书时一片赤子之心。(《白氏集》有:“梁苑城西三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与玉颜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七品官耳

郑板桥50岁到61岁在山东做七品县官,其《潍县署中寄四弟墨》云:“余本书生,初志望得一京官,聊为祖父争气,不料得此外任。”他刻此印,表达了一种不得志的无奈心情。



二十年前旧板桥





七品官耳





俗吏



俗吏

板桥为官无官架,能体察民情。夜间出巡,不鸣锣喝道,不用“回避”、“肃静”牌,只用一小吏打一写着“板桥”二字的灯笼前导。当时的兖州知府郑方坤有《郑燮小传》云:“……而嵚崎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其在范县所作《小游》诗云:“俗吏之俗亦可怜,为君贷取百千钱。”可见,这里的“俗”带有自嘲的意味,也体现了板桥为官的一种平民意识,处处为民着想而不愿与贪官恶吏为伍的高贵品质。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

郑板桥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各地阶级矛盾还很激烈,他在潍县任知县时,连年天灾,民不聊生,想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却受当时社会政治条件的限制,他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了:“弟簿书钱谷,案牍劳形,黍为牧民之下吏。烦恼自寻,忆筮仕至今,岁月不居,忽忽已十有二年矣,无功于国,无德于民,心劳日拙,精力日益衰颓。鬓毛斑矣,齿牙动矣。”(《与同学徐宗于》)可见,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想填满普天饥债,只能是像郑板桥这样有良知官员的一种人生梦想。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郑板桥非常佩服司马迁,以此入印,体现了他虽隐忍苟活于逆境中,但并未丧失理想信念,而是在等待为民做事的时机。



青藤门下牛马走

郑板桥极为钦佩徐渭的人格和艺术,并且认为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与徐渭很相似而引以为豪。他曾评徐谓的画道:“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训之气,所以不谋而合。”(《题画·靳秋田索画》)蒋宝龄《墨林今话》云:“随意所写花卉杂品,天资奇纵,亦非凡手所能,正与青藤相似。”与板桥同时的画家童二树也说:“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随园诗话》)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青藤门下牛马走



麻丫头针线

兴化民间风俗,生了儿子怕夭折,往往取个丫头的小名,并要尽量鄙俗,据说这样就可瞒过阎王的眼睛,不会把他勾去,便可长命百岁。郑家人丁不旺,板桥之父郑立庵仅得此子,又因为板桥脸上有几颗淡谈的麻子,所以取了“麻丫头”的小名。阮元曾批评此印太涉习气。其实,作为乾隆进士的板桥能以此语入印,正体现了他的平民意识,他善于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诗绝字绝画绝

《清史列传·郑燮传》云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燮三绝’称之。”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有:“板桥画、书、诗号称三绝,自出手眼,实皆胎息于古诗,多见性情,荒率处弥真挚有味,世乃以狂怪目之,浅矣!”板桥用此印,正体现了他对自己诗、书、画的自信,因为他的诗、书、画都是他性情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反映的是人民的疾苦、社会的黑暗和自己面对这些境况的孤独和无奈,更可贵的是他能将三绝合而为一,和谐地统一在一幅作品中,这是前无古人的。



麻丫头针线





诗绝字绝画绝





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

傅抱石在《郑板桥集》前言中有极为恰当的评说:“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板桥是在以画入书,虽然在写字,却笔笔画意。真、草、隶、篆随取随用,皆为我法,而不囿于法。真是“风流雅谑,兼众妙之长”(《冬心画竹题记》)。



游思六经结想五岳

“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为儒家经典。“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郑板桥曾对儒家经典狠下过一番功夫,手抄朱熹批注的《四书》。他晚年在自己的《四书手读》序中说:“《四书》、《五经》自家又未尝时刻而稍忘,无他,当忘者不容不忘,不当忘者不容不不忘耳。”板桥读经并非为读经而读经,并非只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他在《板桥自叙》中说:“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并且是要学以致用的,他在《板桥自叙》后记中说:“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板桥也和历代文人一样“酷嗜山水”,他自己说:“板桥非闭门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亭之间。”(《板桥自叙》)但由于生活的困窘,未能遍游五岳,只在56岁时登临过泰山,所以对于“五岳”只能是结想了。



所南翁后

郑所南(1 2 4 1-1 3 1 8),宋末元初诗人、画家。字忆翁,连江人。宋亡,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以示不臣事元朝,故自号所南。擅作墨兰,兼工墨竹。为兰不画土,写竹多斜月数竿之影,以寓赵宋沦亡,无所凭依之意。晚年寄居承天寺。郑板桥生活于民族矛盾仍很激烈的清代前期,其时文字狱盛行,郑板桥的好友就因条陈“泯满汉之见”而被罢官。同学陆骖因文字狱而被戮尸。不得已把已刻好的《诗钞》中十几首流露反满情绪的诗从板上铲去。郑板桥学习所南的笔法,在绘画中表露了这种反抗的情绪。如他在一幅竹石上题有:“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所以板桥说:“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其实,他从画中达到了与所南心灵的沟通。



郑为东道主

板桥勤于读书,凡上自周、孔、老庄,下至程、朱、李挚,无所不学,并主张读书要精,要“冗繁削尽留清瘦”。并曾提出过“学者当自树其帜”的口号,他在《随历诗草·花间堂诗草跋》中说:“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板桥以自己为“东道主”,从客观实际出发,学以致用,遂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鸡犬图书共一船

“郑板桥工书,自创一格。鹾商某乞书,愿以百金为寿。公性傲,固不可以利动者,唾弃不顾,某亦无如何。公平生酷嗜狗肉。一日出城游,薄暮归。忽觉狗肉香,踪其所在,则见竹篱茅舍。柴扉半掩,因径入焉。主人方讶不速之客至。公曰:‘余板桥郑某是也。适闻狗肉香,不觉信足而入,唐突之罪,自知不免,还乞郑灵之鼎,许我一尝异味。’主人大喜,曰:‘久耳鸿名,邀恐不至,今乃赐光,幸已。’揖让入室。公据案大嚼,抚腹呼饱而止。主人遵入书斋茗话,四壁悬名人书画,案上琳琅满轴,纸墨横陈,知主人亦精于书者。谓曰:‘饫君佳馔,请酬以书。’主人笑颔之。公援笔狂书,腕颓始去。一日,公偶至某商处,见所悬条幅,皆曩在城外某处书者。大惊质商,商具以告,并出一仆曰:‘先生识此人乎?’公视之愕然。盖即当日狗肉主人也。”(易宗夔《新世说》)看来,鸡、犬、图书都是板桥酷嗜之物,因嗜好之深而不觉入商人之圈套,足见板桥之率真与商人之处心积虑。



游思六经结想五岳





所南翁后





郑为东道主





鸡犬图书共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