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谋划和研究战争的重要性,通过谋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谋略,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谋划的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势态;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谋略;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计谋,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方法,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谋略;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计谋;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策略,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该书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生了众多的版本,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现存最早版本要算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而现存最早的刻本则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份,过分夸大将帅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应有所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