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瑛

金德瑛



一、从翰林院修撰到太常寺卿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夜,年57岁的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驾崩,他的第4个儿子爱新觉罗·弘历承嗣大位,年号“乾隆”,是为高宗。

高宗登基的时候,三年一次的乡试刚刚结束。第二年,即乾隆元年(1736)二月,会试在北京开考。四月,殿试在太和殿前的丹墀上举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策士于殿,实际上他仅看“读卷官”(即担任评卷的大臣)推荐的前10名的卷子,钦定第一甲三名进士的人选。高宗极认真地看了前10名的卷子,最后,钦定第6份卷子为第一甲第一名。高宗朝第一位状元诞生了。

新科状元姓金名德瑛,字汝白,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江南休宁(今属安徽)。金德瑛为人正直谨慎,才华横溢。他极崇拜黄庭坚的诗。黄庭坚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反对华靡的诗风,师法杜甫、韩愈、孟郊、张籍,尚工力,重琢磨,要求诗文字字有出处,追求奇崛,喜作拗体。金德瑛工书法,擅长鉴别金石摹本及古人手迹。家富于财,但他衣食极为简朴。金德瑛宗黄庭坚,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钱载师从金德瑛,同县人王又曾、万光泰等相与唱酬,号“秀水诗派”。

此科进士共344名,后来出了一大批名人。如第一甲第三名(即所谓的“探花”)秦蕙田,官至尚书; 第二甲第二名曹秀先,官至尚书、上书房总师傅; 第二甲第八十八名的郑燮,诗、画、书法皆有极高造诣,号称“天下三绝”; 第三甲第二十四名全祖望,是杰出的史学家。

就在金德瑛中状元这年的九月,高宗诏开“博学鸿词科”,各省荐举的博学鸿词的文人学士在保和殿考试。浙江荐举的有金德瑛。金德瑛已中进士科第一甲第一名,未再参加博学鸿词科的竞争。

中状元后,金德瑛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高宗对他钦点的第一位状元极为器重,在金德瑛中状元后1个月,便命他以修撰的身份入值南书房,侍从他作文赋诗绘画,很是亲信。乾隆三年,出任福建乡试正考官。六月,出任日讲起居注官,旋即充任江南乡试副考官。金德瑛说他原籍休宁,不宜充任江南乡试的考官。高宗诏令无须回避。八年六月,迁侍讲,侍从高宗讲读经史。这年十一月,迁右庶子,成为东宫右春坊的长官,奉诏提督江西学政。3年任满,高宗下诏: “德瑛很有操守,取士公正,命再留任。”金德瑛在管理江西学校、科举的同时,就翰林院存在的一些问题上疏说: “翰林是储备人才的地方,庶吉士(新科进士擅长文学书法者,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3年,称‘庶吉士’)应选那些学有根底,器量明达,来日可堪大任的。每科命满、汉大臣两员教习庶吉士五六十人,而大臣政务繁忙,仅能总其大纲而已。从前有遣大臣分教的制度,以资深的翰林官为之,都由翰林院掌院学士简派,但时行时停。今又届选庶吉士,乞令掌院学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中选取品学兼优、资历较深者,皇上引见,简派他们教习庶吉士。”高宗阅后,降旨实行。

金德瑛在江西任学政6年,提倡通经学古,大办教育,到他离任时,江西13郡之士,家有经史子集,文风大盛。他注重选拔人才,凡贤能之士,无不竭力甄拔。他离开江西30余年后,江西士人谈及他的事迹,犹啧啧称颂。

乾隆十年四月,金德瑛出任东宫左春坊的长官——左庶子。十三年二月,擢侍读学士,掌校典籍。三月,迁为东宫詹事府的副长官——少詹事。十五年六月,高宗召金德瑛入宫问话,当问及他的官职时,惊讶地说: “你是元年的状元,才做四品官呀?”几天后,高宗下诏,擢金德瑛为主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寺的长官——寺卿。

二、从内阁学士到左都御史



金德瑛出为太常寺卿后不久,奉命去祭祀女娲氏等陵。女娲氏是神话传说中的造物主,传说中国人就是女娲用黄土捏的。金德瑛在致祭祀时发现,女娲陵的祭殿中塑有女像,旁边侍有嫔妃。他问当地人,当地人说是生育女神,民间祭祀求子。金德瑛以为这是亵渎神灵,奏请高宗毁掉塑像,代之以木主。

回京后,奉命提督山东学政。当时,山东一带发生饥荒,邹县(今属山东)、滕县(今山东滕州)尤重。高宗诏令发粮赈济。但对重灾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当地官员不敢再申请救济。金德瑛任满还京,上疏奏告邹、滕一带的灾情。这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但出于对民众的关心,毅然上疏奏告。高宗褒扬金德瑛关心民瘼,诏令再加赈济。

乾隆十九年三月,金德瑛出为内阁学士。内阁学士位次内阁大学士,掌传达诏令,从二品。二十一年二月,迁礼部第二副长官——右侍郎。六月,去江西任乡试考官。乡试结束,回京路过徐州(今属江苏),他发现因黄河决口,微山湖暴涨,运河水暴溢,江苏、山东等省遭受水灾。金德瑛中止回京,对受灾府县的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回京上奏。高宗再次褒扬他关心民生,命人整治运河、黄河。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奉命提督顺天(府治大兴、宛平,今北京)学政。按制度,学政到任后,在校的学生要进行一次考试。但学生们往往借故逃避。金德瑛到顺天的那次考试中,满族学生参加考试的246名,无故缺考的有256名; 汉族学生参加考试的176名,无故缺考者达208名。金德瑛大为光火,将缺考者列出名单,逐个审查,开除了一批人。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提督顺天学政任满,金德瑛出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成为最高监察官。

他出任左都御史不久,便对审判程序提出改革意见。

从前,秋季提审犯人,提审官在大堂东、西分行而坐,案牍放在面前,刑部两名书吏南、北侍立。北面一名书吏先按一省的犯人名册依次大声宣唱某某人系旧案,某某人系新案。然后,宣唱某某人的案子可重新审理。他宣唱完一省的案子后,另一书吏接着宣唱另一省的。一天下来,能处理40余份案卷。全部完成,需十余天。实际上,重新审理的不多,多数都列入缓决; 而重新审理,改轻改重的,多是新案子,积年陈案不多。一桩案子审定,自省的提刑按察使到巡抚再到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已经很慎重了。三审之后,仍旧缓决,定案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囚犯偷生囹圄,侥幸的遇上庆典,得蒙恩赦。鉴于这种状况,金德瑛上疏建议: 自今以后,各省巡抚每年另造新的犯人名册,送到刑部存档备查; 旧案秋审时不再宣唱; 每个犯人,三审定案。

高宗认为金德瑛的提案极有道理,命大学士们会同刑部再加商讨。他们也极赞同金德瑛的建议。于是,高宗下诏颁行。

6个月后,即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金德瑛又就高宗颁布的祭祀圣贤帝王、名山大川的致祭人员上疏直谏,认为按诏令动用的礼部侍郎等大员17人可以裁减,许多地点的祭祀可委派一员大臣去,以节省人力、财力。高宗诏准。

1个月后,金德瑛奉命去检查通州(今北京通县)粮仓,病倒在途中,遂回京医治。

高宗对金德瑛的病情极为关心,每天上朝都要询问,对大臣们说: “德瑛是辛巳年(1701)出生的,长朕10岁。”乾隆二十七年正月的一天,高宗出都巡行,要上路的时候,他念叨说: “德瑛久不入宫值班了,他的病一定很重。”这天,金德瑛病逝,享年62岁。

金德瑛有个儿子叫金洁,登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名列第二甲第58名。高宗召见新科进士,问金洁: “你是金德瑛的儿子吗?”金洁称是。高宗勉励他以亡父为榜样,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