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砺

胡砺

胡砺字元化,汉族人,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生于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金太宗天会年间,金国大军攻下河北,胡砺同家乡民众一样,被金兵掳掠。当他被押到燕京一带的时候,乘监押士兵疏忽逃亡,跑到燕京近郊的香山佛寺藏匿。以慈悲为怀的佛门师父不管兵荒马乱,收留了他,让他与杂役人员同居一室。时已降金的辽国状元韩昉遇见胡砺,并与之交谈,见他小小年纪满腹经纶,感到惊异,请他赋以明志向。胡砺提笔立即写就,思路清晰深刻,语言流畅婉约,韩昉更加高兴。于是,韩昉让胡砺住到自己家中,与儿子同居一室,亲自给他们上课,督促其学习。韩昉对别人说: “后生胡砺才华学识一日千里,非平庸之辈可比,他日必然名扬天下。”胡砺果然没有辜负韩昉的厚望,经过科举考试,成为金国建立以来第一位状元,名留史册。

金朝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辽天祚帝天庆五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建元,立国称帝之后,由于国家初创,百废待兴,还顾不上开科取士。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十一月,为了尽快得到汉族有识之士的辅佐,以管理安抚投顺归附乃至军事征服的宋、辽地区的百姓,太宗与群臣商议后决定,仿效宋、辽选官制度,尝试着开科取士,设科计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5项。取士无定额,考期也不确定。天会二年二月开考,八月又开考,且无殿试,不列考中者先后名次,无状元产生。天会五年,因河北、河东大片地区初降,大量缺乏地方官吏,加之辽、宋两朝所定制度互有不同,金太宗便下诏金国南北两处各按以往通常习学的课目开科取士,北方选100名,南方选150名,合计250名,词赋、经义两科并举,取其名曰“南北选”,又称“南北通注铨法”。

天会十年(1132)开始确定进士名次,胡砺脱颖而出,高中榜首,成为金朝第一个状元郎,当时他刚刚25岁。授其官职为右拾遗,充任翰林院修撰。过了很长时间,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质量,在河朔一带首屈一指,学生们聚集一处求学者,常常超过百人。胡砺诲人不倦,经他指点的学生,全都成为乡校骨干。当时人称胡砺的科举考试示范文章为“元化格”(胡砺字元化)。

金熙宗皇统初年(1141),胡砺被调到真定府,升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胡砺性格刚直,从不屈服于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去汴京开封府的途中路过真定府,地方官员在漕司官署设宴款待,胡砺出席作陪。正当他准备入座时,高桢却指责他官微不该来赴宴。胡砺立即反驳说: “您在朝内可以使礼仪的规格超过百官,不与下级官吏同席,今日的宴会却是我们请您,自有宾主礼节。”高桢说: “你将来当上三省高官,又当如何呢?”胡砺正色答道: “当上那样的官就做那样官的事,并没有什么干不了的。”高桢为他的壮言所动,立即道歉。

后来,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深州郡郡守脾气暴戾,对下级僚属往往不放在眼里,胡砺到任后经常用礼仪折服他,郡守对胡砺逐渐恭敬起来,把郡内政事委托胡砺办理。深州下辖5个县,按惯例设置弓手100余人,最少保持在60~ 70人之间,每年征收5000多万钱作为雇用这些人的费用。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之徒,经常以捉拿盗匪为名四处骚扰百姓,平添许多社会治安问题。胡砺深知雇用这些人的弊病,便把这批人全部裁去。很快,社会上就有流言诽语传播,说: “某某日将有盗贼来袭,准备杀掉郡守郡吏。”有好心人请胡砺早做防范,胡砺回答: “盗贼所关心的无非是钱财,我为官贫穷到这种地步,为何要做防范呢?”当天晚上,命令郡公署撤去守卫,竟没发生一点儿事。

胡砺奉调回京,出任翰林学士院修撰,接着升任礼部郎中,各种典礼规格都要经其手裁定。海陵王完颜亮在皇统九年十二月杀金熙宗夺占皇位后,随即除掉曹国王完颜宗敏、左丞相完颜宗贤等,封完颜秉德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帅,封唐括辩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封完颜乌带为平章政事等,百官皆在宗庙明堂叩首,表示对新任宰相等的祝贺,只有胡砺立而不跪。海陵王完颜亮问为何不跪,胡砺说: “身着朝服跪拜,这是在朝中面见君父的礼仪,不可乱用。”海陵王完对胡砺深深器重。天德初年,晋升为侍讲学士,兼修国史。正值老母去世,胡砺辞官归家守丧尽孝。守丧期满,担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正使。完颜亮解释说: “白彦恭官职过去比你低,但因他有大功于国家,所以以他为正,你做他的副手。”不久胡砺担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官级未得提升,职权却大多了。大定元年(1161)六月,胡砺随海陵王完颜亮到达汴京开封。由于旅途劳累,再加水土不服,胡砺得了病。完颜亮几次派人问候探望,并请医生诊治。胡砺的病情日益严重,不治身死,享年55岁。海陵王完颜亮深感惋惜,隆重治其丧事,从优给予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