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钦

林大钦

林大钦,字敬夫,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安)人,世居海阳之东莆,因自号东莆。在翰林时为展书官,退而家居,乡人因又称其为“东莆太史”。其先为闽人,宋元之际始迁至海阳。父林如潮,号毅斋,为潮州刑房典吏,善恤囚,遇有疑狱未定者多设法使脱祸。据说,乡人某误陷冤狱,官方拷问尚有疑不能释,林如潮深知其冤,乃代为拟词上诉,终得昭雪。其人深感释狱之恩,思予报答而家贫无以为报,得知林如潮尚无子,欲将其女儿送林为妾。乃于晚间邀至其家饮酒,乘酣醉之时,将林如潮扶至床上,强其女儿与林如潮同寝。林如潮蒙中觉知,大吃一惊,醉意已去了一半,欲逃走,门已闭。自思扶人一危为有德之举,若因之攫人一妾,乃大悖礼义,万万不可,因而一口拒绝。其女见状,含泪说道: “君莫惊慌。我父蒙君救命之恩,特命妾以身奉事,以酬大恩。恳望大人勿要拒绝。”林如潮又说: “不可。”其女再次相劝道: “此事出于父命,且夜深无人知晓。若力持不可,岂不辜负了我父一片好心?”林如潮第三次说“不可”。此事后来传了出去,人们便送了他一个“林三不可”的浑号。林如潮年50始生大钦。林大钦幼而聪敏嗜学,而家贫无书,常从人家贷书而读。12岁时,随其父过书肆,见宋苏洵《嘉祐集》,非常喜爱,怂其父买回,日日捧读不辍,久而成诵,此后操笔为文,绝似老泉。年13岁,即通读《少微通鉴节要》。17岁时,父去世,家计更加艰难,母子相依为命,购书而读已是不可能了,即以教授生徒所得的一点儿收入赡养老母,维持学业。幸而族伯父林廷相、林廷泰皆为孝廉,家富藏书,林大钦得资以研读,由此得以旁通子史百家,学识日进,经义帖括之作,超出时人之上。他为人颇重操守,有如其父。居室东邻有艳妇,窃慕大钦之才,屡暗送秋波,乘其夫外出之时,即穴墙相召。林大钦亦一青春少年,羡其冶艳而心动,正欲架梯而上,忽然萌发正念:“人可瞒,天不可瞒。”踟蹰而下。邻妇并不甘心,又媚眼相召。久而久之,林大钦心中惑乱,不能自已,复攀梯而上,已骑在墙头,望着邻妇异样的目光,心中不禁嗵嗵直跳,理智的警钟又在耳边敲响: “任你如何遮藏,老天终究是瞒不过去的。”急忙翻身下墙,从此不再理会邻妇的挑逗。因此一事,林大钦便得了个“骑墙人”的外号。嘉靖十年(1531)往应广东辛卯科乡试,其答卷中对李纲十事,督学王慎中见而目为天下奇文,拿给巡按御史吴麟看,两人大加称赏,定为本科乡试解元(一说第六名),次年会试中式。及殿试,林大钦以文章雄健奇警为世宗皇帝所称许,破格擢为状元。原来,殿试举行之前夕,礼部尚书夏言上疏请正文体,疏称经艺策论各有固定程式,即八股文体,凡不按八股文之固定格式,而刻意骋词浮诞、割裂文体者,一律不予录取。世宗亦表示同意。廷试当天,夏尚书又令本部郎中田汝成等于诸士子领卷时郑重申明此意,碰巧此日林大钦因他事未到,次日方来领卷,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申令。廷试时,别的士子因拘于此令,不敢稍加发挥,惟恐触越樊篱。而林大钦一上场便放开手脚,拿出从苏老泉那里学来的本领,策论起笔竟不加帽,八股已少了一股; 而文章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试毕,吏部尚书汪得其试卷,以其答策无帽,不合规程,甚为诧异,拿给大学士张孚敬看。张氏看后,觉得文章写得太好了,汰掉了太可惜,思索良久方说: “文章虽不合程式,但雄健可诵,不妨拿上去让皇上看看再说。”张孚敬位居宰相之职,除了他,任何人都不敢做这个主。于是,数人商议,拟以一甲第三名上呈。此时,世宗已阅完了十多个人的试策,皆觉平板无奇,大不称意,及见林大钦试策,拍案叫绝,早把夏尚书的奏疏忘到九霄云外,破格点定林大钦为状元。及揭榜公布,朝中内外皆以林大钦歪打正着甚为倾慕,见其文者,目为老苏复出。及第后授官修撰。时林大钦年少未娶,旋即奉旨归里,娶翁氏为妻。林大钦是个名利观念极为淡薄的人,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儒士应当遵重自己的个性,悠然自得地探究天人性命之学,无拘无束地谈古论今才是他的理想。对他来说,做一个归隐的名士比位至卿相更具吸引力,且上有老母在堂,无人照料,使他更不安于位,居官不满3年,即上疏辞官归养老母。嘉靖十四年(1535)离京南返。归家结庐于东莆山中,奉养其母,又筑居室数所,聚其族人。建讲堂于华严山,招纳弟子讲学,日与弟子研索六经,探究性命玄理。撰《性日照空万障论》以明志,其为人行事也不离此旨趣,间或亦以诗酒声伎之事自娱。其时‘海内名儒’如罗洪先、唐顺之等,与之书信往还,结为文字交。因其讲学之旨毫不涉名利,诸如制艺帖括,皆在摒弃之列,故门徒中一些世俗思想较重的人,如黄某、谢某等皆引身而去。林大钦听之任之,并不在意。后以其母过世时,哀恸过甚,至逾常礼,因而致病,不久去世。后人辑其遗文,成《林殿撰东莆集》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