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龙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南宋朝廷又出了一名状元,他便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曾从龙。
曾从龙出生于一个世代做官的官宦人家。他的从祖父是北宋时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元老重臣曾公亮。曾公亮为宰辅15年,官位显赫,曾力荐王安石于神宗。曾公亮为政名声很好,不少人称赞他有才能,并且老成持重。虽然也有人说他善于迎合,持禄固宠,但总的说来,他给人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把握了做官的艺术,才能如此显赫闻达。他的子孙也多受其教导,因而得以稳居于官场,维持家世的不败。
作为曾公亮第四世从孙的曾从龙出生时,家世虽已不比从前显赫,但也还是过得去的。从龙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原来叫一龙。他还有3个弟弟: 用虎、天麟、治凤。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长辈们对他们的期望甚高,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才德高超的人,从而光宗耀祖。对长子从龙,他们更是寄以厚望。他从小沉静温厚,喜读书,善思考,待人谦虚谨慎,温文尔雅,处事三思而后行,身上颇具从祖父遗风。长辈们都说,从龙肯定是一个相才。
从龙呢,也不负长辈厚望。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他身上却毫无半点儿纨子弟习气,他总是清晨即起,读书用功。晚上很晚了,还在书房秉烛夜读,丝毫不像别的官宦子弟那样吃喝玩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学识渊博,经纶满腹,明是非之辨,通天下道理,以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为己任。在他的影响下,几个弟弟也发愤读书,以为将来报效国家之用。
曾从龙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时,文章句句切中要害,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年轻的宁宗皇帝看了大为高兴,召他到面前来。由于他平时刻苦读书又善于思考,对宁宗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且有理有据。又见他本人神采飞逸、气度不凡,宁宗更加欢喜,当场便决定他为状元。当时从龙还叫一龙,皇帝那天正好翻了本《易经》,想起其中有句“云从龙,风从虎”的话,便将他的名字改为“从龙”,意为“随从帝王创立帝业”。
中状元做官后没多久,从龙便升为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太子右谕德是管太子东宫事务的官,虽然无职司,以其他官来兼,却是与皇帝未来接班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随便谁可以担任的。曾从龙年纪轻轻,便兼任此职,足以看出宁宗对他的重视程度了。不久,朝廷又命他出使金国,他以出色的才干顺利完成了任务。在返回的途中,他看到不少州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州郡,或是由于战乱,或是因为旧官离任而新官还未到任,或是因为官员害怕艰苦而不到任,以致使许多州郡几个月没有正长官,仅以副长官代理执政,而副长官因为是暂时替人管事的,知道也不会长久,不尽心尽力致力于民事。这种状况使得监狱诉讼拖延,政令松弛,一郡的事务几乎都交给胥吏们管。曾从龙实地调查后,决定将此事回禀皇帝。
当时,曾从龙的年纪与宁宗相当,由于他学识渊博,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宁宗很喜欢他,常常召见他,询问道理,探讨问题,君臣志同道合,很谈得来。曾从龙一有机会便同宁宗谈论天下大事,议论民间疾苦,但丝毫没有持宠沽权,巧媚逢迎。
使金回来后,宁宗召见曾从龙,赞扬了一番他出使的成功,问他有什么见闻。曾从龙便将州郡几个月没有长官的情况做了禀报。他建议每郡多设二三个大臣做替补,一有缺守,即刻补上。宁宗点头称是,但接着又问: “如果有人拖延或请求不去呢?”
“那您就驳回他的请求,严令他迅速起程。”从龙毫不犹豫地说。接着,他又补充说: “您可以下诏说,己去边郡任过职的,其后代可以不必再去。这样他们便会去了。”宁宗很赞同,便下旨照办。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禧年间(1205~ 1207),曾从龙请求到地方去做官,以亲身体验民情。宁宗便任命他为信州(州治上饶,今属江西)知州。他到任没多久,发现有戍卒在境内抢劫,便立即将他们绳之以法。后来,从他们家里搜出了被他们残害的妇女的衣服,曾从龙觉得不从严处理他们,难以平民愤,便下令将他们斩首示众。当地人民拍手称快。信州治安状况很快得以改善。
几年后,曾从龙又被召回京城任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和太子宫的左谕德。在此期间,他无意中做了一件事,以致被封了一连串的官。
这件事便是他驳回了张镃的复官请求。要说这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至于加官进爵呢?
还是先来看看张镃这个人吧。或许是由于出生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原因吧,他从小喜好富贵荣华,声色狗马,为人狂放不羁,且喜欢广交游。开禧三年(1207)他任左司郎官时,投靠史弥远等人,参与谋杀当时权臣韩侂胄。后来又嫌对他的赏赐和晋升太少,与已经做了宰相的史弥远发生了冲突,而史弥远已大权在握,便将他贬至京外。不久,他上疏要求复官,这件事正好由曾从龙处理。曾从龙平时便对张镃的不务正事深有反感,更重要的是,张镃曾经竭尽资财使他的侄女与韩侂胄的主要助手苏师旦的儿子结婚,而现在苏师旦已被诛杀,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不宜再回京做官。因此,他便驳回了张镃的复官请求。
此事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他大为高兴。史弥远权力很大,皇帝几乎什么都听他的。于是,在他的左右下,皇帝授予曾从龙一系列头衔: 太子谕德(太子宫总管),兼同修国史; 宝録院同修撰,兼国子祭酒(最高学府长官); 不久又为吏部侍郎,仍兼太子宫职,并兼给事中、直学士院; 又授为刑部尚书。
嘉定六年(1214)的秋天,连绵的阴雨下个不停。就在此时,曾从龙上疏宁宗,请求释放囚犯。宁宗不解其意,便召见曾从龙询问原由。曾从龙利用宁宗的迷信心理,说: “古来治国,都讲求‘宽以从政,惠以爱民’,即所谓修德政。只有这样,才能积蓄人才,国泰民安。现在连绵阴雨下个不停,或许我们实行些仁政,就不会造成灾难了。这些囚犯虽然有罪,但只要我们施恩惠于他们,他们一定会感激涕零的。同时,也可以把他们充实到边备中,增强边境的防守,于他们、于国家都是有利的。”宁宗认为他说得极对,便下旨照此而行。
嘉定七年(1215),曾从龙又被任命为知举官,主持科举考试。从考生们的试卷中,曾从龙看到大部分人的文章文风不正,没有气势,萎靡不振,言辞空洞不得要领,议论疏而陋。显示出他们学习涉猎不精,没有打下坚实的根底,只是表面的模仿而已。曾从龙因此上疏: “国家以科举来召集天下人才为国效力,考义,是为了看他是否通经; 考赋,是为了看他是否通晓历史; 考论,是为了看他是否有见识; 考策,是为了看他是否有经世致用的才能。谋王政、治国家,都是要靠这些的。而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大部分都不明白这些道理,做的都是些表面文章。这是不能选拔出人才的。我希望皇上能下诏,让举子们知道参加考试的目的是治国安邦,以勉励他们用功读书,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宁宗遂诏令天下举子阅读曾从龙的奏文,以改其文风靡滥之弊。
不久,曾从龙又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时还任太子宾客。端明殿学士虽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无官守,无典掌,但是资望极高,一般只有曾任宰相者才能委任,以示尊崇。曾从龙兼任这一职务没多久,便改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这可以说是皇帝对他的恩宠,也可以说是当朝权臣史弥远对他的拉拢。然而没过多久,曾从龙便以他的清正廉明、明辨是非证实史弥远打错了算盘。
史弥远的心腹薛极、胡榘等人,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贿赂公行,明抢豪夺,简直无法无天。当时的民谣骂他们为“草头古,天下苦”。曾从龙对此也痛恨至深,便上朝弹劾他们,尤其谴责了胡榘巧言谄媚的行径。胡榘气急败坏,声称: “谁弹劾我,我必叫他罢官!”
果然,没过多久,史弥远将曾从龙赶出朝廷,贬为建宁(府治瓯宁、建安,今福建建瓯)知府。正在此时,曾从龙的母亲因病去世,按照惯例,他被解除了职务,回乡为母守丧。
服丧期满,曾从龙被任命为湖南安抚史。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整顿吏治,严明法纪。他还注意发展地方教育,广泛兴办学校,召纳有才能的人任教。曾从龙离任后,当地人民将他的政绩刻在石碑上以纪念他。
端平元年(1234),曾从龙返回京城,被拜为资政殿大学士,重任宰相,兼管长江防务及建康(今江苏南京)知府。文臣出身的曾从龙还颇有将才。当时,蒙古军队分三路南侵,举国上下恐慌不安。曾从龙临危不惧,极力劝告大家不要惊慌,说蒙古兵轻率南攻,必然准备不周,只要我们奋力坚守,他们久攻不下,粮草供应不足,自然会很快退去。当前首要的任务是组织力量坚守。不久,蒙古兵果然退去。曾从龙也因为其卓越的才能和胆识而被任命为兼知枢密院事,即最高军事机构的长官,并负责都察江淮地区及荆江重镇襄阳的防务。曾从龙实地考察了军事防务后,上疏理宗: “江淮、荆襄两地的边线太长,恐怕一旦有事,难以及时声援,最好能同时建两道防线。”理宗于是诏令曾从龙专管江淮地区,而将荆襄地带划归另一重臣魏了翁管辖。
不久,曾从龙病死,朝廷破格追赠他为少师,这是仅用于少数开国元勋或累朝元老重臣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