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彭

王寿彭

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了使中国人痛恨的“庚子之难”,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文武百官一同逃往西安。第二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年恰是光绪帝而立之年,清廷不顾什么国耻,糜费钱财为光绪庆寿。作为庆典之一,把这年的正科考试辛丑科改为恩科,正科推迟到明年举行。北京的贡院在庚子之难中被毁,无法举行考试,直到光绪二十九年,才将两科合并举行。这年,慈禧太后69岁,清廷正在筹备明年的70寿典,再加上5年没有举行会试了,5年之中举行两届乡试,集两届人于一次会试,竞争无疑将十分激烈。这时的京城局势还不太稳定,慈禧太后更担心会试的举人们聚在一起,又会像光绪二十年那样,再来个“公车上书”,更怕像光绪二十四年那样,闹出个“维新变法”来。既要显示喜庆,又要做到太平,于是把会试地点改在河南省会开封,并且规定,“康梁同党”及其追随者一律不准参加会试。会试合格的人,才准许到北京参加殿试。

这年是农历癸卯年,此科便叫做癸卯科。

癸卯科共录取进士315名,第一甲第1名是潍县(今山东潍坊潍城)人王寿彭。

王寿彭,字次篯,生于光绪元年。王家家境贫寒,王寿彭少年时刻苦读书,17岁那年考中秀才,22岁时去济南当塾师。26岁考中举人。中状元这年,他27岁。

王寿彭大魁,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1名本是驻防广东的汉军旗人左霈。只究其名字,“霈”固有“甘霈流滋,五谷丰登”或“仁育为心,霈泽无涯”的雅意,其姓氏却又是“左道旁门”的“左”字,实在不配当“元”。原拟一甲第2名是贵州遵义人杨兆麟。“麟”为瑞兽,“兆麟”,也倒吉祥如意,但其人姓“杨”,再吉祥也不过是别人杨氏一族一姓之事,又失之褊狭,依然不是做“元”的理想人选。于是,读卷大臣们继续在新进士中寻找“吉祥”的名字,后来终于找到“王寿彭”。王,即帝王、天子; 寿彭,有“寿比彭祖”的意思,据《神仙传》说,彭祖活了767岁,是中国历史传说中寿命最长的人物。于是,他们便把王寿彭作为第1名进呈,慈禧太后一看,自然非常高兴。这个传说广为传播,时至今天,潍城区王家老人仍然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年轻人听。对于这种“传说”,最感到不舒服的,自然是王寿彭本人。他想,如果进行辩解,一人难敌众口,说不定还会“此地无银三百两”,越辩越糟。左思右想,写下一首打油

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

世人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王寿彭老家在潍县南关新巷子,光绪二年状元曹鸿勋也出自这里,人称此巷为“状元胡同”。

王寿彭中了状元后,依例授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端方等五大臣赴欧、美、日考察。王寿彭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和教育。这一年,孙中山联合海内外人士,在日本组建了同盟会,发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宣言。王寿彭作为清廷官员,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抱敌视态度。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却感到再也不能抱残守缺。考察归来之后,他写成《考察录》一书,其中有不少改良教育和实业的建议。宣统二年(1910),王寿彭任湖北提学使,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校,并首创预算制度,制订学堂独立章程,推广到各地学校试用。因为这些政绩,他曾兼任湖北代理巡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前夕,王寿彭支持湖广总督瑞澂镇压革命党人。有些革命党人曾秘密与他联系,要求他站在革命者一边,可他要做大清的忠臣,坚决拒绝。革命起义爆发之际,他又抢在瑞澂之前,携带家属仓惶逃回老家,为了保全性命,顾不得当大清国的忠臣了。

黎元洪继袁世凯当上北洋政府大总统以后,想起了王寿彭。辛亥革命时,黎元洪是驻武昌清军21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既是为了念武昌之旧,又是为了装潢门面,黎元洪把正在家中闲居的王寿彭请到北京,当了总统府秘书。

20年代,目不识丁的军阀张宗昌当了山东督军,他声称要搞山东人治山东的地方自治,借以拥兵自立。他又声称重用文人,以掩盖自己土匪军阀的丑恶面目,于是他又把王寿彭请出来,让他担任山东教育厅长,用这块状元招牌装潢门面。这一次,王寿彭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1926年,他把当时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各专门学校合并为山东大学,增设文科,自己兼任校长。从此,山东省才有了正规的省立大学。他决心办教育,与财政厅发生激烈矛盾。王寿彭兴冲冲地去寻求张宗昌的支持。张宗昌虽然搜刮的钱财数不清,但只肯用来养数不清的姨太太,招买数不清的兵,提起办教育,却一毛不拔。王寿彭又陪着张宗昌视察学校,想顺便劝说张宗昌拿出几个钱来。不料张宗昌走进一所学校的操场,看到学生们正在打篮球,竟发起高论来: “为什么要抢那一只球?每人发一个!”事后却连“每人发一个”球的钱也不给。

1928年,张宗昌被蒋介石的军队逐出山东,逃往天津。王寿彭随张宗昌去天津当了寓公,此年病死,享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