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初年,临江府清江(今属江西)县一家姓彭的,迁到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隶籍卫所。卫所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士兵单立户籍,世代当兵。到了嘉靖年间(1522~ 1566),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彭天佚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太学。彭德先的儿子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到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名扬天下。
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学人称“南畇先生”。6岁时,彭定求入学读书识字。11岁那年,父亲给他讲解程朱理学,拜著名理学家汤斌为师,研习理学。在父亲和老师影响下,彭定求对理学发生浓厚兴趣,潜心研究。16岁时,他开始习作八股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23岁那年,彭珑出任长宁(今广东新丰)知县,彭定求在家侍养老母。过了3年,彭珑被牵进一桩案子中,逮捕下狱。彭定求打算去长宁看望父亲,临行前,他去求同乡杨雍建。杨雍建官为给事中,在家休养。彭定求求他给广东大员写封信,为父亲说情。杨雍建见彭定求孝心至诚,就答应了。彭定求辞别母亲上路,跋山涉水,40余天抵达长宁,行程达2000余公里。见到父亲后,蓬头垢面的彭定求抱着父亲失声痛哭,周边的人莫不感动欷歔。彭定求四处奔走,为父申冤,彭珑终得开释。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彭定求赴江宁(今江苏南京)参加乡试。初九、十二、十五3场考试下来,彭定求列第20名,成了一名举人。这年,彭定求年二十有八。
乡试录取名额,大省一般不过30名。彭定求乡试名次偏低。在来年的会试中,彭定求落榜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再次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1名会元。殿试时,他的卷子被读卷大臣列为第3名。殿试前10名卷子进呈皇上御览,康熙皇帝欣赏彭定求的卷子,问读卷大臣为什么把会元的卷子置于第3名。读卷大臣说他的楷书不及前两卷。康熙皇帝龙颜不悦,道: “会元的卷子有劝勉朕的意思,很不错。难道先儒大师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都是书法家吗?”那些读卷大臣害怕了,磕头请罪。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为第一。
于是,彭定求成了清开国以来第15位状元。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中状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录》,极为喜爱。《近思录》是理学大师朱熹和吕祖谦编纂的,辑录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思想精华。彭定求早就热衷理学,得到这部书后摹写一遍,反复研读,奉为言行之准则。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后抵家,每天侍奉父亲,讲论经义。彭定求刚刚入仕,却已厌倦官场,打算从此致仕,在家研习理学。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后来在父亲敦促下,才回京复职。不久,出任日讲起居注官,给康熙皇帝讲解经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接着,迁为国子监副长官——司业,再迁为侍讲,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
随着职位升迁,彭定求越来越厌倦官场生涯,期望辞官回家,研究理学。但是,这样做有违父命,他便屡屡请假。父亲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辞官回家。
前后算起来,彭定求在翰林院不过4年。
在理学上,彭定求独树一帜。
彭定求的老师汤斌之学,出于孙奇逢; 孙奇逢之学,出于鹿善继; 鹿善继之学,则宗王守仁的《传习录》。故彭定求的学术思想根柢于王守仁。
王守仁继承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把人心视为万物的主宰,倡言“致良知”,要人们用自心去体验本来就存在于自心的伦理道德。王守仁的“心学”几乎席卷整个思想界。王学的兴起是对程朱理学的强大冲击。作为理学,陆王与程朱都倡言“明天理,去人欲”,但作为理学异端,陆王和程朱又有所不同。程朱以“理”为主体,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 陆王以心为主体,更多地与感性血肉相联。王学成为明中叶以后浪漫主义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那些推重程朱理学的人竭力贬斥陆王心学,结果在思想界出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斗争。
在这种局面下,彭定求试图调和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他著文说,王守仁极推崇朱熹,他的思想中有朱学的成分。彭定求想把王守仁打扮成兼收并蓄陆氏心学与朱氏理学的人物。实际上这是彭定求思想的流露,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虽出于王氏心学,同时兼采程朱理学的思想。
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与汪士、徐树本等校《全唐诗》,赏赐御书,传旨垂询病情。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万寿节”,彭定求入京祝贺。
康熙五十七年,彭定求病情加重,自撰墓志,铭曰:
翳冯虚之眇躬,乘一气之鸿,知生死如昼夜,乃原始以反终,惟循理而顺命……
第二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