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寘

杨寘

宋代官吏考选,大体上沿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但经过改革,愈加严密。庆历二年(1042),宋仁宗又想做些变革。端明殿学士李淑总结科举取士的历史,认为以诗赋第一场,论第二场,策第三场,贴经第四场,这种考试办法,每场都有人落选,士子能否考中,就看运气如何,显然不公平。他认为,应该按策、赋、贴经、墨义的次序,让参试者并试4场,经过综合测评,再行定夺,不能以一场得失而定去留。仁宗采纳这一建议,下诏实行。

殿试制度早在宋太祖开宝元年(973)就实行了。到仁宗庆历二年(1042)二月,知制诰富弼上疏论殿试有三短: 一是殿试考官泛取而不择优劣; 二是典试诗、赋、论三篇,不能人尽其才; 三是考试时间短,无法研究好坏、名次。唐武则天始有殿试,这种办法不足取。若让礼部定出名次高下之后,由皇上宣布,就可以了。仁宗看了这份奏折,不加思考就同意了。这个举措却遭到翰林学士王尧臣,同修起居注梁适等人反对,认为殿试乃宋太祖所定,不可遽废。几天之后,仁宗下诏恢复殿试。

这年三月,仁宗亲御崇政殿,经过考试,赐进士杨寘等237人及第,122人出身,731人同出身。

这次高中状元的杨寘,字审贤,宋朝河肥(今安徽合肥)人。杨寘祖籍晋(今山西),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大举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唐僖宗仓皇西逃入蜀,杨寘祖上跟随而去,安家于成都(今属四川)。直到北宋灭亡后蜀,祖父杨钧随后蜀后主孟昶投顺宋王朝。杨钧之子杨居简,即杨寘的父亲,任官于宋真宗朝廷,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后来,杨居简外官庐州(治今安徽合肥),杨家举家迁往河肥。

杨寘年幼时,其父不幸早逝,家境一落千丈。所幸的是,母亲十分贤德,颇有才气,一面苦苦支撑着日渐败落的家,一面亲自教杨寘和他的哥哥杨察读书识字,做着他们的启蒙老师。兄弟二人刻苦勤奋,没有辜负母亲的心血,年纪轻轻就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杨寘之母教子十分严厉,两个儿子稍有越轨和懈怠之处,就严加管教。杨察省试时获第二名,其母大怒,觉得受到奇耻大辱,多日不与杨察答话。杨察发愤攻读,终于在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授官宿州通判。杨察为官,遇事明决,勤于吏职,颇得仁宗器重,深受同僚称赞。他写的公文更是雅致有体,备受青睐。

杨寘才学胜于其兄。他参加县试夺得第一名。庆历二年,杨寘赴京参加壬午科省试,夺得第一。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北宋开国以来第41名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三元”之一,即县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不幸的是,大魁不久,母亲便病死了,杨寘回家奔丧。母亲丧事办完后,过度的劳累和悲哀击倒了杨寘,从此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离开了人世。

杨寘少年俊才,高中状元,仁宗亲授官职,却没有能够上任,人们都为他难过和惋惜。仁宗降旨表示慰问,诏赐钱5万,米麦各50斛,绢50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