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周旋,字中规,号畏菴,浙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祖父名思贤,父名大顺,母陶氏,家境甚为贫寒,然而贫不移志。据传,其邻居某人富甲一邑而无子,平时与大顺交往甚密,打算让其妻借种于大顺,其妻勉强同意。至晚,召大顺至其家饮酒,酒喝了一半某甲佯退,令妻出陪,其妻羞言相告: “我家男人见你儿女满堂,特命贱妾冒耻求种。若来日得生男孩,定有重谢,且我家的万贯家财都将归您的儿子所有。”大顺瞠目,不知所措,欲告辞而门已关闭,不得出,遂以手指空写道: “欲传种子术,恐欺心上天。”断然拒绝。某甲之妻羞愧难当,不欢而散。周旋生仅6岁,其父即病故,家计因此更加艰难; 年未及冠,其母亦亡,与家中兄妹相依为命。生活的磨难使他早早成熟,奋而为学,入郡庠为弟子员,以习学不倦,大为同辈推许。自20余岁即投身科场,一次又一次落第而归,但登科之志不为稍挫,每临考前,皆以大魁自期。宣德八年(1433)春,温州府知府何文渊选拔儒士于郡之明伦堂讲经,周旋时年37岁,亦被选中。据传,有一次众人正讲说时,忽有一蜂王领群蜂飞集堂内楹梁之间,何知府忽发奇想,回头对周旋说: “群蜂中有蜂王为之主,正好暗示士林中有你这样的巨儒为之领袖,这大概是下一次您中状元的先兆吧。”这虽然是知府的即兴瞎猜,但此后数年,周旋竟然在科场上一帆风顺。宣德十年(1435)乡试中举,正统元年(1436)考中状元。但他的这个状元得来颇具戏剧性。其会试列第95名。廷试完毕,大学士杨士奇欲从中选出一甲三人,但第一名尚未最后敲定。原来,明代科甲录取时,除观应考者的学识,还特别重视仪表,状元尤其如此。考官内定人选时,已将周旋列名状元,但周旋相貌甚为丑陋,按照当时主考者的标准,是不能做状元的。状元榜公布之前,要严格保密,参与拟定榜中名单的,仅为大学士杨士奇等少数几个人。当时虽已拟定周旋为状元,但主考杨士奇还是担心他的仪表是否符合要求,而参与内定的人员中无人认识周旋,于是只好询问其他同僚: “你们谁认识浙江人周旋?其长相怎么样?”当下有一浙江籍官员出列答道:“此人状貌修伟,皮肤白皙。”原来,这次应考的浙江人中,除周旋外,还有一人叫周瑄,淳安县人,“旋”、“瑄”二字音同。这个浙江官员误以为问的是周瑄,就阴差阳错地将周瑄的相貌上闻,或许该官员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周旋的。杨士奇听后,就放心地将已拟定的一甲三卷上达英宗皇帝批阅。英宗皇帝刚刚即位,年尚幼稚,哪有能力批阅试卷?加之“三杨”为顾命大臣,秉持国政,主持此事的又为“三杨”之一的杨士奇,英宗皇帝当然不会有何更改,就走过场般地点定周旋为状元。及受诏陛见之日,英宗见周旋状貌甚丑,大为诧异,及询知原委,万分懊悔,但宸断已出,不能再加更改,只好承认既成事实,让周旋当了状元。旋状元及第后,除官翰林院修撰。不久,英宗下诏选拔庶吉士,于中秘继续进修,周旋为首选,即入其中,日夜与师友研讨,学识日进,声名日隆。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会试,周旋充同考官,能慧眼识才,阅至刘俨卷,大为称赏,拟置为优等,遭同僚反对,周旋坚持己见。该卷上达,果被擢为状元。周旋所处之时代,正是明王朝政治、经济走向中衰,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的时期。英宗即位之初,以“三杨”为首的臣僚集团尚能维持“仁宣之治”的局面; 正统六年之后,“三杨”相继去世,英宗尚年幼,大权被太监王振窃取,振私树党羽,打击忠良,在其操持下,宫廷糜财日甚; 又连年用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对北方草原新兴的瓦剌贵族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导致了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北京遭到瓦剌部队的围困。景泰帝即位后,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担负起保卫京都和明政权的重任。这期间,周旋因病长期归养在家,景泰即位初年,始还朝复职。时朝廷鉴于前朝之教训,大开言路,臣民皆得上言议政,周旋目睹时艰,上疏万余言,对于国家之危难、时局之急务,剀切陈述己见,主张内修明政,外拒强敌,亲近贤良,疏远奸佞,君主须勤于政事,并建议重开荒废已久的经筵,恢复宫廷讲学之传统。疏上,得到景泰帝的褒奖,并多有采纳。数年后,以秩满升翰林院侍讲,并担任经筵讲师,又参与纂修《君鉴》50卷。景泰五年(1454),病卒于早朝之际,终年58岁。周旋善交际,亦擅为文。其作文不袭陈腐,务出己意,故所为篇章多出奇语。每作文前,先呼童倾酒,饮满3杯,醉意微发,文思随即勃兴,乘兴索纸笔,千百言一挥而就,字不加稍改,而文采灿然,理趣横生。慕其名而求文者接踵而至。其诗亦颇可诵,如《泉川耕读》云: “孺子掩柴扉,摊卷青灯前。读罢命浊酒,取醉辄复眠。”颇有陶诗神韵。所著有《畏菴集》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