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集团内部君臣相知,犯而勿欺
1.君臣相知,上下信任,理解协调
曹操主张上下相知,相互信任,讲真话,讲实话。不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考虑问题和发表意见时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各抒己见,服从真理,统一意志,仍然是发挥领导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建安二十年,曹操在长安,欲亲征刘备,刘廙上书指出:“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戴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三国志·刘廙传》,第612页)刘廙认为,曹操起兵三十多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今力量更强大了,孙权隔江对峙,刘备据险巴蜀。刘备孙权的力量,远比袁绍弱小,我们能够消灭袁绍,未必能取胜吴、蜀,这不是我们现在软弱愚昧,而是对象不同,形势各异。刘廙建议曹操暂守险要,集中力量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厉行节约,加强军事力量,休养生息十年,待形势有利,条件成熟时,一举消灭吴、蜀,统一国家。曹操听后,十分感动地对刘廙说:“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同上)后来刘廙弟刘伟造反,本应灭族,曹操特令敕免刘廙。
2.犯而勿欺,诫在面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对上下级关系,曹操主张“犯而勿欺”(第21页),对领导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即使得罪冒犯上司,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讲假话,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政治学说的重要观点。曹操反对在政治上当面一套,背后又搞另一套,他在《求言令》中说:“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第35页)曹操认为领导集团内部,都应当讲真话,有话当面说,这是治理国家,统帅部属的重要政治原则。坚持正确原则,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正气凛然,即使一时丢官,仍可东山再起。弄虚作假,狡诈奸伪,一旦败露,必然丢丑,为广大群众所唾弃。
曹操对于将臣提出而未采用的意见,仍持鼓励态度。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击败袁绍后,他主张一鼓作气,北征乌丸,诸将提出“今深入征之,恐刘备说刘表以袭许都,万一为变,事不可悔”(《三国志·武帝纪》)。唯有郭嘉认为刘表忌刘备才,必不信任,可大胆北征。胜利归来,曹操查问原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人们不知其故,都很害怕,曹操对他们说:“孤行前,乘危以缴悻,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第157页)
公元206年(建安二十一年),这时曹操已到晚年,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下“求言令”说:“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无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第36页)由于曹操倡导讲真话,讲实话,广泛听谋士和下属意见,善于协调内部关系,因此,曹操集团,人才辈出,活泼有生机,锐意进取,团结协调,这与曹操个人的领导艺术密切相关。
3.优怃死难将士家属,救助孤寡穷困,增强内部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曹操十分同情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而造成的人民苦难,也在《军谯令》中指出:“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惨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第31页)他在《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中说:“自倾以来,军数征行,或遭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且乐之哉?不得已也。”为了稳定军心,鼓励士气,“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廩,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第40页)。曹操虽然在他统治的地区,抑制豪强,制止兼并,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但经长期战乱,官府捐税负重,灾害频繁,社会孤寡穷困者甚多。曹操在《赡给灾民令》中指出:“去冬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以上无夫子,若年十二以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廩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瞻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一人。”(第50页)曹操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无不精心研究对策,及时提出有效政策措施,妥善处置,使上至领导集团、将校吏士,下至社会各阶层民众,尽量协调稳定,以利于实现总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