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领导集团内部关系的原则和要求

处理领导集团内部关系的原则和要求

1.道不同,不与为谋的总原则

孔子认为君臣上下级关系都有要以仁为基础,要求君臣要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以实行仁政为目标的,在君臣关系上并不主张绝对的无条件的愚忠。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有相互选择的前提和条件,为此“君使臣之礼,臣事君之忠”(《论语·八佾》)。孟子进一步指出:“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君臣上下级关系上,上级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上级的德行和对下级的尊重与体察,是下属忠于职守的重要条件。儒家不主张绝对无条件的愚忠,“无罪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下》),荀子直接指出:“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王霸》)

2.犯而不欺的事上原则

孔子主张上级应当慎重听取和认真对待下级的不同意见,下级对上级也应讲实话,讲真话,据实反映情况,反对弄虚作假,宁可得罪上司,也不讲假话,“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尤其是领导者,一是要勤,二是要公,“居之无倦,行之以公”(《论语·颜渊》)。在职时,要不知疲倦地为国家尽职尽责,说话办事要公正无私,不为迎合上司,明知是错也不坚持原则,苟且偷安。在上下级之间或领导班子内部,要顾全大局,讲风格,讲团结,但不随波逐流,态度温和但不放弃原则,做到和而不同,坚持从政原则,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为己任”(《论语·泰伯》), “君子之仕也,从其义也”(《论语·微子》)。孟子也指出:“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告子下》)总之,在领导集团内部,上下级之间要维护和坚持正确的人际关系。

3.同心同德,诚信待人的人际关系原则

诚信待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上》),同心才能相互信任。道同就是共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奋斗与献身,待人要诚恳、诚实、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守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人之相交,也应公正诚信,诚挚的友谊光明正大,清白如水,“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如醴”(《礼记·表记》)。小人之交如甜美的酒一样醉人,表面花言巧语,内心却心怀诡计。领导者切忌乱许愿,说大话,吹牛皮,因为“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故君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礼记·表记》)。与其开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受人责骂,不如一开始就不轻易许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小人则不然,他们胡吹瞎说,慷慨陈词,根本不能兑现,所以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礼记·表记》)。君子之交如水,不是冷漠,而是诚信、坦然,说到做到,小人说得虽好,实际上都是骗局。

4.与人为善,待人以恭

人与人相处,尤其是领导集团内部,要处处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孔子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取人之长,与人为善。有人请教孟子如何与人交往,他说:恭也。(《孟子·万章下》)不论官职多高,待人应恭敬谦礼。

与人交往或议事,发表意见要注意对象、时机与环境,孔子说:“言未及而言之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论语·季氏》)谈意见时机不成熟,是为急躁,该讲不讲就是隐瞒,不看环境、条件就贸然开口,就像瞎子一样。

为人处世,不要背后乱议论,不言人之短,“言人之不善,当后患何”(《孟子·离娄下》)?领导者不要随便议论,背后说三道四、揭人之短,这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影响。

5.尊贤容众,团结和谐

尊贤就是尊重才高德厚的人,容众就是容人之才、之能、之短、之过、之怨。孔子要求人们:“君子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论语·子张》)尊敬贤德之人,宽容有一般缺点的人,鼓励能干的,帮助能力差的人,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了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与人相处时,一要坚持原则,二要公平正直对待能力差的人,“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

孔子主张德治仁政,同时也提出教刑相辅的原则,主张重视教育塑造人,认为人是可以教育改造的。孔子不认为人性善或性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天性没有很大的差别,经过教育与改造,人与人的差别就不大了。在教与刑的关系上,孔子并不反对刑罚,而是主张以教为主,先教而后刑,反对不教而诛,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对百姓先进行教育劝诫,对执迷不悟,作奸犯科者,必须给予惩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鼓舞着人们,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等。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主张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创新,学习与交流,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而时习之”,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概括新的知识经验,所谓“温故而知新”。

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主张。他主张“有教无类”,其冲破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不慎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只教学生求知识,不如启发学生喜欢求知识,最好是引导学生将求知作为一种乐趣,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天赋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总之,孔子的思想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全面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对世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发扬其积极的基本的方面。当然,像历史上一切先进学说一样,《论语》不免有其局限的一面。如在政治上主张“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这些反映了当时没落阶级无可奈何花落去,回避现实的心态,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吸取其合理优秀的部分,并赋之以时代的内涵,使之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