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1.诚信是遵循自然和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
《大学》提出了关于“诚”的问题,所谓“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就是只有正确认识了事物之理以后才能意诚,一个人只有意诚才能心正。《中庸》进一步发挥了《大学》关于“诚”的思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是自然法则,努力做到诚,这是人道的原则,自然的诚,不勉强不思考就能达到。人们遵循诚信原则,既体现了自然规律,又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规律。自然无规律,它的存在就无序,人类和万物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不讲诚信,人们之间就不能有序往来相处,共谋发展。因此,诚信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诚之者,择善而从固执之者也”,诚就是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决守住,忠实努力去做,以达到预期目标。
“天地之道,可一言(诚)而尽也”,天地万物这种运动的规律性,人类将这种规律性推及社会领域,被称之为诚信。自然和社会如果没有规律性,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诚者,自成也(自己成全自己)……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就是指事物有规律运动的始终,所以说诚者自成,不诚无物。
2.努力建设诚信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错综复杂,社会各阶级集团和个人,各为实现其利益而斗争。看似无序,但也有其规律性,诚信是各种联系所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之间,如果大家都讲诚信,社会矛盾和纷争就会大大减少。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和犯罪都是由于贪欲和不诚信造成的。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由真诚本身明白了道理,这是人的本性)。自明诚,谓之教(由明白了道理达到真诚,就要进行教育)。”人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具有诚信,不讲诚信的人违背了人的本性,要使人诚信,必须进行教育。只有人人诚信,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发挥自己的诚的本性,才能让众人发挥他们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够发挥万物的本性,才有助于育养天地万物。
人们如果不讲诚信,就会受到挫折,终将为社会所唾弃,“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极端至诚的人,才能树立天下诚信的规范,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诚信这个根本,使人类社会有序地生存和发展。
3.诚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和谐社会必然是诚信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诚信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人们富裕了,但社会人际关系不一定就和谐了。如果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合理,甚至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就会加剧,也难建立社会诚信和谐关系。诚信问题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法制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很好地解决经济、政治、民主、法制等问题,社会才能和谐、诚信。诚信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其他环节的建设,诚信的建设将是困难的。没有社会的稳定和谐,也难建立诚信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的4000人中,有94%的人经历过不诚信的行为。当前,社会上部分企业和商人,金钱至上,制假掺假,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等有毒有害商品,不择手段,牟取暴利,严重危害国家,毒害社会;政界学界也有人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失信于民。这些都严重影响诚信和谐社会的建立。
诚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家都讲诚信,就能互相感化。“唯天下至诚能化(感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导)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措施)之宜也”。
4.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
诚信是儒家所主张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当今社会,更需要倡导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在做人做事方面,要“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办事认真,处处诚信。要坚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同上),即谨守信用,博爱人民,亲近仁慈。我们观察了解人,也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在社会上立不住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上)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做人做事都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对于个人来说,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道德建设必须从诚信做起,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必然是道德水平低下的社会。
诚信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信念,从小事情做起,坚持不懈,“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真诚并非成全自己就够了,还要成全万物。我们个人做事或与人共事,没有诚意是办不成事的。做一切事情,自始至终,坚持诚信,所以“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效验),征则悠远(无穷无尽),悠远则博厚(深厚广博)……博厚。所以载物也(广博深厚可与天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