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而百获者,人也
1.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他从根本上提出:“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枢言》,第113页)使人有德,必须从教育着手,他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而百获者,人也。”(《权修》,第18页)“我苟种之(培养人才),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功效神奇),唯王之门(霸业的唯一道路)。”“使士无邪行,使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欲民之正。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权修》,第18页)“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有义也,则小义不可不行,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欲民之有廉也。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励)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权修》,第18~19页)
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仲将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复,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复可起也,灭不可复错(改变)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不合正道),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牧民》,第1页)礼、义、廉、耻,也为今天社会所必须,对建设现代文明和谐社会不无积极意义。
管子很重视对官员士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倡个人要增强自我道德修养,并且要有赏罚奖惩规范。他主张“为善者,君予之赏,为非者,君予之罚”“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九守》,第449至450页)。道德是客观自然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德循道,道循规律。道德要求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事物自然社会发展规律。个人道德修养首先要心正,身正,行正,管仲说:“行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内业》,第398页)
道德修养就是治心与治身,“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权修》,第17~18页)。
3.大德至仁,操国得众,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立政》,第26页)“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五辅》,第88页)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仁,最大的仁是爱人民,只有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得人先利人,给人民以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以及人格尊严。从政治方面教之以政,从思想道德方面教育关心他们,政教是最大的关爱。人和人才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前提,因此,“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大极也”(《五辅》,第88页)。“以德予人谓之仁,以财予人谓之良。”(《戒》,第241页)管子强调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是仁,人应当树立仁爱之心,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是仁的体现。
仁在人际关系方面,首先是爱人,同时也要讲诚信,这是古今做人处事的基本要求,“诚信者,天下之结(关键)也”(《枢言》,第112页)。诚信是处理好一切关系事务的关键。孔子也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可知也。人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家“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在社会上“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谊),以行礼节;整齐撙拙(以礼德规范自己),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檬纯固(敦厚朴实),以备祸乱;和协辑睦(友善邻里),以备寇戎。凡比七者,义之体也”(《五辅》,第89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不要太吝啬,不要听信小人之言,“吝于财者失亲,信小人者失士”(《牧民》,第3页),处事要谨慎,不要狂妄自大,因为“伐矜好专(自大骄傲)举事之祸也”。(《形势》,第10页)即主观骄傲专断是处世的祸害。
4.先生施教,弟子则是
“先生施教,弟子则是,温恭自虚,所受至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母骄持力;赤毋虚邪(心志不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懈),是谓学则。”(《弟子职》,第480页)意思是说,先生施教,学生学习要恭敬谦虚,所接受的必须极尽原本,领会精义,见善必学,听义必行,温柔友爱,勿骄持强,心无邪念,行为端正,在家或外出,都必须守常规。近有德之人,容貌端庄整齐,内心必正,起卧有常,衣冠整洁。白天用心学习,晚上认真复习,小心翼翼,不可懈怠,这就是学习的规则。
“少者之事,夜寐早作……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作。”(同上)少年学生,要早起,进出课堂,要保持端庄恭敬,像会见宾客一样,正襟危坐,面向老师容貌庄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中和之道)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同上)学生接受纪律,从年龄大的开始,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中和之道,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皆由此开始。“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