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1.“中庸”是哲理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中庸》)“天命”,按字面讲就是由天所命,性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谓“天命”就是自然界,性不是什么创造或给予的,是自然所形成的,也就是说事物和人的本性就是天性,遵循这种性就是“道”, “道”看起来很玄妙,其实就是自然、社会的规律法则,根据自然或社会的规律来引导人们修养自己,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或社会的规律,这就叫作“教”,这三句话可以说是《中庸》的总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遵循自然社会规律,尊重客观实际,时刻不可离开。人要遵循天道、地道、社道、人道,才能引导自己按照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来思考行事,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社会而孤立存在,人与客观世界总是处于矛盾与统一中,客观作用于主观,主观反映客观的相对符合与统一,人和自然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客观事物没有作用刺激于人的时候,人与自然或社会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谓之中,而人们受到外界的强烈作用,主观上就有各种反映,表现为喜、怒、哀、乐等,经过思考、分析、判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最终达到一种正确的判断而恰当处理谓之和,从总的方面来讲,即便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从个人认识方面讲,就是采取正确的态度与作为,达到理性状态,既不过之,也不不及。实际上就是要求主观与客观相对统一,使之处于一种协调和谐的状态。
2.“中庸”是美德
人们生活在各种矛盾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复杂纷繁的各种现实矛盾呢?“中庸”之道就是指导人们解决这些矛盾的总原则。“中庸”是美德,也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准则。它绝不是要人们骑墙折衷,不分是非,更不是教人不要立场,不要原则,搞折衷主义。它强调为人处世追求适中守度,唯物辩证法也讲“度”,凡事不失度,“中庸”讲求包容适度。遇事不走极端,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实事求是,追求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至善、至美、至诚、至仁的理想境界。
对待各种矛盾,处置要适度适中,经过“中节”而达到“和”,对于个人荣辱利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处之泰然,对待一切人和事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冷静对待一切喜、悲、荣、辱、名、利,凡非己之所有,丝毫不取。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不示弱,坚持正义原则,明辨是非善恶。
3.“中庸”是包容与和谐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对人对物主张包容与和谐,对待各类矛盾,尽量使之不激化,采取在尽可能控制的范围内恰当处理。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要遵循其规律,使之为人类需要服务。至于社会运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更要采取“中庸”之道,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好办法。“致中和”就是找准解决各种矛盾的切合点,化解矛盾。人与人之间,要讲情理法,相互谦让包容,达到社会和谐,对待各类社会矛盾要科学分析,维护各方面的正当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包容和谐,就是解决对抗性矛盾,也要讲究策略与政策。
对于个人来说,“中庸”也是一种处事原则。要正视各种矛盾,凡事要求正当合法适度,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既不不及,也不过之,“中庸”之道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此。“中庸”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使之和谐协调,各得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利,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中庸”是大道,行之也大难
孔子说:“中庸之道至(完善)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完美的道德修养,很久以来,能做到的人很少。正因为它至善完美,很多人不容易做到,“其道不行久矣”, “中庸”之道很久以来难实行。人们要对客观实际作出如实的反映,决定正确的行为和决策,的确是不容易的,这里有主客观的条件局限,也有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思想修养境界问题。
人们要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做到既不过之,又不不及。对于“中庸”“知(智)者过之,而愚者不及也”。最重要的是君子与小人对“中庸”的态度不同,“君子(正派的人)中庸,小人(不正派的人)反中庸……君子时而中(行为恰如其分),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与小人,不仅有智与愚的差别,更有善与恶的不同,贪腐者以及一切邪恶的人是从不讲“中庸”的,他们肆无忌惮地掠夺一切。而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他们谦卑中庸,善待一切人和事,凡事做到恰如其分,合理恰当。“中庸”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能做到,推己及人。小人不行“中庸”之道,所以,孔子哀叹“其道(中庸之道)不行久矣”。
“中庸”之道不行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有的人为一己之私,在利益面前是从不讲“中庸”的。“中庸”是一种美德,行之为难,很多人口头上是能接受的,行起事就难。有些人很聪明,很勇敢,但要坚持做到“中庸”却不容易。孔子说:“人皆曰予知(智),驱而(私利驱动)纳诸罟(音古)擭之中,而莫之知辟(避)也……择乎中庸而不期守(坚持)也。”有的人甚至“天下国家可均(治理)也,自刃可临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实现“中庸”很不容易,难就难在一个“私”字。孔子认为“中庸之道”虽然广大细微,其实一般人都能领会并做到,至于最重要的方面尤其是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很多人都难以时时处处坚持做下去。我们懂得某一理论原则容易,行之大难。实行“中庸之道”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见诸行动,这对一些人来说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