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儒家

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儒家

春秋末由孔子创立而崇奉孔子的重要学派,先秦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派。《周礼·天官》:“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掌教贵族子弟的教官)。又注:“师儒”之:“乡里教以道义者”。故儒本为教人以道德学问的教官。后以其讲求道德、学问之意而成为孔子学派的专称。其主要内容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战国时期,儒家分为8派,互相论战,其中主要是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正宗,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历代儒家总是从孔子的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如两汉的经学及谶纬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汉学和宋学等。但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一直在儒家内部进行。董仲舒、韩愈、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主要继承孟子唯心主义思想;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陈亮、叶适、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继承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两方面对孔子学说均各有所取,共同奉为圣人。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亡,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才最后结束。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对陶冶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便越来越显示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其中既有糟粕,更有精华,必须予以正确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