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五行

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古人根据直观经验对五种常见的物质水、火、木、金、土的直观抽象。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五行被史伯赋予百物之基的地位,“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五行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演变,出现以五行为基准的多种对应,如五材、五味、五声、五色、五方、五德等,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相胜的理论,构成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庞杂的五行学说,并为不同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运用,发挥其重要影响。后来,五行被逐步神秘化,阴阳家用其解释社会的兴衰和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赋予五行情感和道德属性,用以论证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北宋周敦颐把五行作为无极产生万物的一个环节,纳入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之中。王安石《洪范传》,抛弃前人对五行的政治和伦理附会,用其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深化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观。另外,五行说还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数、乐律、兵学、占星、文学、宗教等领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