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医药文化·阴阳学说
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是用以解释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诊断、治疗和处方用药的一种说理工具。阴阳学说并不是首先从医学理论中提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种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运用于中医学领域,有“阴淫寒疾、阳淫热疾”之说。用阴阳相克相属,对立与互根、相互消长与转化属性,解释人体机理,并作为说明病变与治疗的规律,是中医学的特点。例如①表示脏腑、组织、部位等的属性:以脏为阳,腑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等。②阐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认为阴血主要为濡润和滋养组织,阳气主要为温养和固卫肢体;气与血、肾阴与肾阳有相互依存关系等,称为“阴阳互根”;认为阴邪内盛或阳气虚衰都可表现寒证,阳邪盛实或阴液耗伤都可表现热证,寒证与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称为阴阳转化。③指导诊断和治疗:如在表、里、寒、热、虚、实证候中区别阴证和阳证。如用补阴的方法以制阳热,用温阳的方法以消阴寒,称为阴阳制约等。④区分药物性能。如把温热性药或有辛甘发散作用的称为阳,凉性寒性药或有酸苦涌(催吐)泄(泻下)作用的称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