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因其创史人唐代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或“南山宗”,简称律宗。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制订各种戒律以约束僧众。之后各教派因对戒律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所传戒律也不同。中国汉地翻译和实行受戒较晚。三国魏嘉平(249—254年)中,印度昙柯迦罗到洛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作为持戒的准绳。东晋时译出《摩诃僧祗律》、《十诵律》作为行事的依据。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被认为是四分律师。慧光作《四分律疏》,奠定了该宗的基础。历经数代到智首时,撰写了《五部区分钞》等。智首弟子道宣,专研律学,著有《四分律比丘合注戒本》,《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五部著作,并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道宣以后又传至数代,元明之际,律宗逐渐衰微。该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主要学说是戒体论。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并认为《四分律》从形式上看属于小乘,但从内容上看,当属大乘。提倡“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该宗传人鉴真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把律宗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