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傩戏

中华传统文化·戏剧文化·傩戏

一种特殊戏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通过歌舞来加以表现。西汉刘安《淮南子》记载,古代傩舞“先猎一日”举行,方相装成“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方相之后跟随侲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兽,把恶鬼驱逐出去。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却记傩舞形式有二,一种方相表演,表演者头戴冠和面具,黄金四目,穿熊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声,驱逐恶鬼。另一种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发画衣,手执麻鞭,甩动作响,高呼专吃恶鬼猛兽的十二神。傩舞有音乐伴奏。后来傩舞逐步向娱乐方面转化而成傩戏,傩戏表演形式与戏曲相类,主要流行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