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炼丹制药及药物炮制

中药学·《本草纲目》之前的中药学·炼丹制药及药物炮制

(1)炼丹制药:战国时期已有从事炼丹的方士。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有汞、锡的炼制方法。书中有“胡粉投水中,色坏还为铅”即氧化铅被还原成铅的氧化还原实验等。这是现存最早的炼丹书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化学记载。古时不仅能从丹砂中提取水银,而且在《神农本草经》中还有利用汞剂、砷剂治疗疾病的记载。在使用丹砂、雄黄、水银治病方面,我国比印度早三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年以上。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达官士人为了达到长生或纵欲之目的,竞相服食由矿物药制成的五石散及所谓的不死金丹,促使炼丹制药的发展。陶弘景、葛洪就是当时著名的炼丹家。葛洪是东晋时代的著名医家兼道家,他继承前人的炼丹理论,根据当时和自己的炼丹经验,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这是一本系统的炼丹著作。书中的金丹篇以论述从各种矿物炼制金丹为主,黄白篇则以炼制所谓的黄金、白银为主。在这两篇中记载了若干制药化学实验。葛氏用于炼丹的原料有硝石、矾石、雄黄、硫磺、曾青、胆矾、铁、磁石、锡、砷、云母等。他做了水银与硫磺合成及分解的实验,提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还做了水银的升华实验。金丹篇中还记载了外表像黄金和白银的一些合金。从现代化学观点来说,他已运用不少矿物来进行多种化学反应。南朝时的陶弘景也热衷于炼丹。他著有《合丹法式》等多种炼丹著作,并且勤于实践,如用雄黄、曾青、朱砂等制成色如霜雪的“飞丹”,以及通过对火硝加热放出烟雾来证明是真硝等。

葛洪、陶弘景等人的炼丹目的虽然不是为了炼制化学药品,但是他们的工作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炼丹过程中的矿物药物的制备及使用,实验技术的创造和发明,都促使了化学的发展。世人公认炼丹术是现代化学的前驱。炼丹所使用的药物及实验设备,成为化学这门学科在初期进行实验研究的基本内容;炼丹过程中出现的溶融、蒸馏、升华等实验技术,成为以后的化学以至制药化学的基本技术。东汉郑玄在注《周礼》时说:“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胆石、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于其中,烧至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可见在东汉时代即一世纪末,我国人民已经知道用炼制的药物治疗外科病。现在于外科中常用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等也都是在炼丹的基础上产生的。据学者们考证,在中世纪于欧洲流行的炼丹术比我国晚得多,因而炼丹术起源于中国。由于制药化学起源于炼丹术,所以应当认为中国是制药化学的先驱。

(2)药物炮制:古代医家通过实践,发现经炮制加工过的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因而一直对炮制药物极为重视。中药炮制业已成为中医药学中的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它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炮制,可使中药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或消除毒性与副作用。

中药炮制的历史悠久。春秋时代的《左传》中已有“麦曲”的记载。麦曲就是经过加工的麦芽。东汉时代的《伤寒论》中有不少中药加工、炮制的内容。例如,大黄需要酒洗,半夏需要水洗,甘草与枳实、厚朴需要火炙等均属炮制。至于桂枝、厚朴的去皮,麦冬、丹皮的去心,大枣的擘开等即属加工范畴。在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也有“阴干”、“暴干”的炮制记载。以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药的炮制方法日益增多及完善,终于在南北朝的刘宋时代出现了雷教编著的《雷公炮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此书原为三卷,载药三百种,于元代前后亡佚。但书中关于药物修治、炮制等内容散见于宋代《证类本草》、《大观本草》和宋以后的本草书中。1932年张骥据以上本草书加以补辑后出版。书中现有原序和上中下三卷,载药一百八十余种,并加入这些本草书的有关炮制的内容。还有附卷,载七十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医籍中载的炮制十七法如炮、炙、煨、炒、炼、制、度、飞、镑、伏、曝、露等都是在雷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书记载的炮制方法,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基本是正确的。如巴豆的炮制,雷氏说:“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巴豆是毒药,有效成分是巴豆油。经过上述的处理后,部分巴豆油溶于麻油内,从而减轻了巴豆的毒性。另外,在加热油煮后,巴豆中的能引起组织坏死的毒性蛋白发生变性,也起到了减毒作用。目前,市售榨去油脂的巴豆霜,就是根据雷氏的炮制方法。另如书中对石榴皮的记载是“凡使石榴皮或叶或根,慎勿犯铁器”,这是因为石榴皮含有单宁酸,遇到铁后相互结合,使单宁酸沉淀而失去疗效。至于含挥发油的药物如香薷、沉香等,就不主张用高温进行干燥,以免使挥发油大量损失。对于乌头之类的有毒药物,则提出要用高温来降低毒性。这些都说明雷氏在制药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平。

《雷公炮炙论》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炙药性赋》、缪希雍的《炮炙大法》都是在该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后世在炮炙上的新发展。目前,我国的中药店仍以此书内容作为炮制药物的规范。所谓“依法炮制”,就是指的雷氏的这本书。此书历千载而不衰,足见有很大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