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

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

伴随着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又产生了神仙之说,这里讲的神仙与鬼神崇拜不同,并非指自然现象、天体或亡故先人的精灵,而是人们自己追求成为“永生不死”超人的一种理想。大约到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神仙之说已极为盛行,大量见于荆楚和齐燕人的著作之中。神仙,在《庄子》中称之为: 神人、至人、真人等,《庄子·逍遥游》这样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列子·汤问篇》说:渤海之东一个名叫“归墟”的地方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贠峤、三曰方壸、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仙人就居住在这五座山上,“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有记述,他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在其它古书中也有不少类似记载,有的将这些仙人描绘为“不竞不争”、“不骄不忌”、“不耕不稼”、“不夭不病”,而且整天唱歌饮酒的超能者;把这些仙人居住的地方描绘成“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育常时,年谷常丰” 的仙境。

从战国时代开始,不少王侯贵族为了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去到日月常明的仙境居住,派人出海,寻求成仙的方法。于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自称能预测未来、观察星象、制造不死之药等超人技能的人,他们被称作方士,而把他们所从事的超人技能称作“方术”。由于人们当时还不能把演说神仙、占卜未来的神仙术与相术,同早期医术、天文学等科学分开,因此,最初的医学、天文学、冶炼术也被列入了方术之列,从事这类科学研究者也称作方士。但是,历史记载的方士,主要是指那些能言神仙、技能莫测、变幻无穷的人;方术也主要指寻求成仙、不死之术。其中著名的有苌弘、彭祖、容成、徐市、李少君、栾大等,他们都因自称能为帝王寻到长生不死之术而深得帝王之信任。

神仙之说与方术,后来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神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方士就成为后来道士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