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春秋》和“三传”·《榖梁传》
《榖梁传》的接受源流和写定,诸书的记载,混乱更甚于《公羊传》。杨士勋在《榖梁传序疏》中说:“榖梁子,名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榖梁传》。传孙卿,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榖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榖梁》,擢千秋为郎,由是《榖梁》之传大行于世。”《论衡·案书》记作“榖梁寘”,《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则作“榖梁喜”。究竟是哪一个字,已经无法考定,后人习惯上则多作“榖梁赤”。至于授受源流,和《公羊传》一样,存在着明显的脱漏。
《榖梁传》的写定晚于《公羊传》,学术界并无异说。值得注意的是,《公》、《榖》二传,不仅文体相同,都是问答体,而且内容相同者约占十之二三。如果按照古人的记载,二传同出于子夏的传授,出现内容上的相同本来是毫不足怪的。但具体地加以比较,有的地方却相同得很难用师承家法的原因来作解释,例如僖十七年“夏,灭项”,二传的释经文字几乎全同。同时,《榖梁传》在解释经文的文字里,还出现过七处“或曰”、“传曰”,一加核对,就发现是《公羊传》的说法。所以,《榖梁传》和《公羊传》是同源异流、同本异末的两部著作,同以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为主,同为问答体,但写定的时间则《榖》晚于《公》。《榖梁传》之于《公羊传》,有异说甚至驳论,则是两家经师在传授过程中在局部问题上发生的歧义,表面上似乎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实质上却是在野的《榖梁》学派和当权的《公羊》学派在作“谁是正统”的政治争夺。争夺的结果是两派并列于学官。
但是无论在汉朝还是后代,《公羊传》的影响都明显超过了《榖梁传》。这是因为《公羊传》有发明开创之功,而且有大学者、大官僚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宣扬并且尝试着运用到政治生活里 (参见下节)。《榖梁传》后出而未能转精,虽然为戾太子和汉宣帝所赏识而在官方争得一席之地,但它的牌子不如《公羊传》老,质量也不见得更高,所以历代学者多数还是崇奉《公羊传》,以之为《春秋》释义的宗子,《榖梁传》一派虽然多方努力,但终究难于摆脱庶出旁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