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孔孟荀)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据说他15岁就到齐国稷下“游学”。后因齐败于燕,聚集在稷下的学士各自分散,他也离齐去楚。公元前279年齐襄王重开稷下学宫,荀子成为稷下最有威信的领袖。但于齐王建十年(前255)遭受谗言,最终离齐。前264年左右应聘入秦。他对秦国改革后的新气象给予高度的评价;但又指出“秦之所短”是“无儒”。他从儒家立场出发,提出用“节威返文”的和缓方式实现统一的建议,没有被秦国统治者所采用。前247年左右荀子回到赵国,曾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辩论用兵之道。荀子晚年在楚国,先后两度受春申君委任作兰陵(今山东苍县境)令。春申君死于前238年,荀子也在此时遭废黜,因家兰陵,从事著述,最后终老于兰陵。有《荀子》一书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