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沈阳故宫建筑和它的深层文化内涵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沈阳故宫建筑和它的深层文化内涵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旧城中心。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处大型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仅次于北京故宫。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富有满族文化特色的皇家宫殿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的象征,被称为是“关外紫禁城”。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又有增建。它是清初的皇宫,是清王朝入关前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清朝入关后,沈阳故宫又作为“留都宫殿”继续受到皇家的特殊重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东巡时都曾驻跸于此,临时处理朝政。

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楼、亭、殿、阁各类建筑物一百多座,五百余间。全部建筑分三大部分。东路建筑为大政殿与十王亭,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是当时汗王(皇帝)与八旗诸王大臣议政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中路属大内宫殿,以崇政殿为主体,包括大清门、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是皇帝在宫中朝会和后妃饮食起居之处。崇政殿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东为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为迪光殿、保极殿、继思斋、崇漠阁,这些是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增建的行宫建筑。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主体,包括戏台、嘉荫堂、仰熙斋等附属建筑,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1781—1782),是清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收藏《四库全书》的地方。

沈阳故宫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建筑,从造型到装饰,都充分体现了满族文化特色,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建筑风格,是满、汉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产物。这些特点在入关前建成的东路与中路早期建筑中体现尤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外观朴实厚重,装饰新奇热烈,色彩绚烂,造型夸张。而建于乾隆时期的中、晚期建筑,外观精巧整齐,装饰典雅规矩,与北京宫苑同期宫廷建筑如出一辙。内部陈设的典籍珍玩也处处体现皇家的华贵典雅气派。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大政殿位于东路北侧正中,为八角重檐亭子建筑,坐落在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石台基上,周围绕以青石雕栏。殿顶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中央为相轮火焰珠式琉璃宝顶。整体建筑为大木架结构,以内外三层粗细不同的木柱支撑,其中南面殿门前左右两根柱上各盘一条金漆巨龙,凌空相向,造型极为生动。殿内为彻上明造,中央是圆形的云龙藻井,鳞光灿灿的金龙仿佛要在五彩祥云中破雾而出。柱顶装饰十分奇特,在外檐柱和殿内柱顶端外侧,各有一只环眼巨口、弯角长须的兽头。殿体八面用三十二扇菱花式隔扇门分隔内外。大政殿前东西两侧,十座方亭如两翼依次排列,自北而南,东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合称为“十王亭”。十王亭均为方形歇山布瓦顶周围出廊式建筑,它的实际功用是八旗在皇宫内的办事衙门,是各个旗属的朝堂。

大政殿与十王亭外形酷似一组大小不等的蒙古包式毡帐,这种被称为“帐殿式”布局的建筑群在古今中外的宫殿建筑中实属罕见,它是构成以满族为主体的后金奴隶制政权的基础的八旗制度在建筑形式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个时期的宫殿建筑格局处处突出“八”字的特点,大政殿为八角形建筑,十王亭呈八字形摆开,序列相当于后金汗王出行时汗王与八旗贝勒(旗主)安营驻扎时帐蓬的分布方位。这种出自八旗制度的建筑格局是沈阳故宫建筑满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大政殿建筑和装饰还具有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的特点,融会了满、汉、蒙、藏各民族的艺术风格,如它的须弥座和琉璃宝顶就是借鉴了佛像和佛塔的建筑形式,而柱顶装饰则带有浓厚的喇嘛教艺术色彩,表现了清初利用喇嘛教加强与蒙古诸部联盟的政治特点。

以崇政殿和清宁宫为主的沈阳故宫中路建筑是皇宫的主体部分,其布局是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规则设计的。位于宫殿前部的为外朝,以崇政殿为中心,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接见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位于宫殿后院的为内廷,以清宁宫为中心,是皇帝与后妃饮食起居的场所。沈阳故宫中路建筑没有采取北京故宫和以往历代中原王朝宫殿建筑那样的庑殿、歇山、重檐黄色琉璃瓦顶的豪华规制,而是沿用了东北地区常见的传统硬山建筑样式。崇政殿为沈阳故宫的正殿,是坐北朝南五间前后廊式硬山顶建筑,殿前后石雕栏板、望柱、抱鼓,造型纹饰朴素典雅,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殿顶虽然沿用标志皇家宫殿建筑等级的黄色琉璃瓦铺顶,但四周加绿色琉璃瓦剪边,表现了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喜用多彩颜色的习俗。在墀头部位、硬山博风板和正垂脊的脊筒都采用五彩琉璃装饰,极为绚烂壮丽,类似的琉璃装饰风格在中原宫殿建筑中都未曾见到,是清入关前宫殿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崇政殿内部采取彻上明造的形式,不设天花板,梁架和椽子都可以直接望到。椽间满绘海水云龙,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置身其中似乎仍能仰望蓝天白云,眼前是一片异彩纷呈的景象。

位于故宫中路建筑后部的是以清宁宫为中心的内廷宫区。内廷宫区建筑完全沿袭满族民间住宅的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而且全部建在3.8米高的砖砌台基之上,与崇政殿所在的外朝区域相比显得高高在上。这种“宫高殿低”的建筑格局与北京故宫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坐落在巍然壮观的汉白玉台基之上,而内廷宫区则略起矮台的“殿高宫低”的建筑格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长期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的满族先人喜欢将住宅建于城寨较高之处这种居住习俗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是沈阳故宫建筑又一显著的满族特征。

凤凰楼位于内廷宫区前端,是清宁宫的门楼。穿过凤凰楼下层的通道即可进入清宁宫。楼高三层,为三滴水歇山式建筑,深广各三间,高二十余米,耸立于3.8米高的台基之上。凤凰楼是清代盛京城内的最高建筑物,整体建筑高大美观,自然舒朗。黄心绿剪边的琉璃瓦装饰三层阁檐,自上而下,逐层加宽,显得端庄稳重。殿内为彻上明造,椽望上有和玺彩绘,与崇政殿、大政殿风格相似。这里是清初皇帝计议军政大事和举行宴会的地方,东巡诸帝也多在此吟咏作赋。“凤楼晓月”被誉为“沈阳八景”之一。

清宁宫位于内廷宫区北面正中,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也是沈阳故宫建筑中最能体现满族特色的居住习俗的建筑,从建筑形式到使用功能都直接承袭满族民间住宅的传统。面阔五间的清宁宫不是采取“一明两暗”的均衡对称形式,屋门不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边第二间,西三间通连,砌有南、西、北三面相连的“弯子炕”。清宁宫又是皇宫内举行家祭的地方。在清宁宫西炕上方的墙上安放祭祀祖先的神龛,民间称为“祖宗板”或“神板”。祭祀时由萨满(巫师)载歌载舞举行迎神仪式,迎神仪式在供奉“神板”的正室中举行。每年正月初一皇太极都要在清宁宫举行家祭,这种皇家祭典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帝退位。清宁宫院内东南角,有一根立在石座上的红色木竿,顶端设有锡斗,这是满族人家家都有的“索罗竿”。满族民间传说乌鸦曾经救过努尔哈赤之命,所以每当祭天时都要在锡斗内放置米谷和碎肉,用来酬谢乌鸦的大恩。以清宁宫为中心的内廷宫区,以它独特的神韵向人们展示了汗王之家的民族特色和关东风情,不啻是一处了解清初宫廷和民间满族生活的民俗博物馆。

建于乾隆初期的中路行宫建筑是沈阳故宫的中期建筑。为了满足皇帝驻跸期间的日用需要,同时为了表示对清王朝发祥重地的盛京先皇旧宫的崇重,乾隆以后陆续将一批内府秘籍、古董珍玩、典籍字画从北京运至盛京行宫收藏。行宫中一些建筑就是专门为“尊藏”这些皇家文物而修建的书阁和库房。位于崇政殿东侧的行宫东所最北面的敬典阁,就是一座专供收藏《玉牒》的二层楼阁。所谓《玉牒》就是清代皇帝所在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按清代制度,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后代为宗室,束金黄色腰带,俗称“黄带子”。记载宗室的族谱用黄色封面,称作“黄档”。努尔哈赤的父亲的兄弟的后代为觉罗,束红色腰带,俗称“红带子”。记载觉罗的族谱用红色封面,称作“红档”。玉牒记载的宗室觉罗人口是清代最高贵的姓氏。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将其间皇族人口增减情况补充进去。玉牒修成后只抄写三份,分别珍藏于北京“皇史宬”、宗人府和礼部,每份都有满、汉两种文本。乾隆初年决定将礼部所存《玉牒》恭送盛京收存。乾隆十五年敬典阁建成后始将礼部所存玉牒运至入藏,此后历代续修都要按时移送。到光绪三十四年最后一次修纂移送,敬典阁内收藏《玉牒》黄档一百五十二包,红档二百三十五包,分贮在上下二层三十八顶红漆大柜之中。

位于崇政殿西侧的行宫西所最后一进院落中的是崇漠阁,阁内藏有乾隆以后由北京运抵盛京的满汉文本《清实录》《圣训》和《满文老档》。《满文老档》是清朝入关前用满文记录的一部官修编年体史书,它保存了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到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满族崛起到建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乾隆时清廷组织人力对老档重新誊录,抄成正本两部,每部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新满文(加圈点满文)本各一份。一留北京宫内,一送盛京崇谟阁“恭贮”。这部藏在深宫的内廷秘籍直到清末民初才渐为世人所知,受到清史和满族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崇谟阁作为收藏《满文老档》的藏书楼随之闻名遐迩。

崇政殿前西侧的翔凤阁是存贮御用物品的地方,至清末这里累计收藏金、银、瓷、漆、珐琅、木、竹、牙、角、织绣、服饰以及图籍、书画近七千件,极大地丰富了沈阳故宫的文物宝藏。与翔凤阁相对的飞龙阁,陈列清代历朝皇帝使用过的腰刀、弓箭和甲胄等御用武备,并收藏着八百余件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珍贵青铜器。其中有一把清太宗皇太极御用的鹿角椅,椅背和扶手是用皇太极亲手猎捕的一只白色麋鹿角制成的。鹿角椅构思新奇巧妙,工艺古朴典雅,实属世间所仅见。

以文溯阁为主体的西路建筑群是沈阳故宫的后期建筑,主要是供收藏《四库全书》和皇帝东巡盛京期间读书看戏之用。建筑式样大部分都采用硬山式黑瓦卷棚顶,带有一种清新自然的园林建筑气息。文溯阁是西路建筑群中唯一的一座高层建筑,这是专为庋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藏书楼,建筑式样模仿浙江宁波范氏的藏书楼“天一阁”。外观为两层重檐硬山式建筑,前后有出廊,殿顶用黑色玻璃瓦镶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按照阴阳五行学说,黑色代表水,而藏书楼最怕的是火,黑色屋顶寓示着“以水克火”之义。外部装饰也忌用金红等暖色调,柱、门、窗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与故宫中以朱金为主的外檐色彩风格迥然不同。整体建筑显得高大雅肃,古朴清新。乾隆四十七年秋(1782),文溯阁工程告竣,遂将《四库全书》分六批由北京运至入藏。《四库全书》的入藏是东北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后来由于其他诸阁所藏或毁于战火,或多散失,只有文溯阁所存《四库全书》保存最为完整,弥足珍贵。

沈阳故宫在清朝迁都北京之后,作为陪都宫殿依然是皇权的象征,盛京官员仍依旧制举行朝拜和朝会仪式。唐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前后十次东巡谒陵,在盛京宫内驻跸并举行大型典礼,使得这座集满、汉文化于一身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一直得以完好保存,成为东北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