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台湾的宗教和民间信仰·道教、道观和道士
台湾道教传自大陆,据日本出版的《道教史》的说法,最早从大陆进入台湾的道教为三奶派,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从福建漳州传入台地。从福建传入台地后,道教也和大陆一样分成不同的教派。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有人对台湾道教做过调查,发现有灵宝派、老君派、瑜珈派、天师派、三奶派五种。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后,有一段时间,大陆与台湾之间可正常往来,是时又有一些道教派别从大陆传到台湾,它们是积善、经典、丹鼎、符篆、占验等派。前几年,台湾道教开展归教运动,结果有理教、天德教、轩辕教等归向道教,于是道教队伍膨胀起来,不但信徒多而且庙宇也多。台湾道教所恭奉的神祗,除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天尊、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吕祖先师等等以外,还恭奉闽台民众所尊奉的神灵如玄天上帝,天上圣母,保生大帝,临水娘娘等。台地恭奉的神祗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庞杂。台湾道教的活动场所,通常称观和宫,称观只有一处那就是彰化的元清观。彰化的元清观,在彰化县彰化市民生路,当地群众都叫天公庙、狱帝庙(也有写玉帝庙),是由泉州一带的到台移民集资修建的;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如今的元清观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的。元清观建造得十分宏伟壮观,在彰化县仅次于孔子庙。这是一座用砖木造的宫殿式建筑,斗拱具有自己的特色,即为插拱式又有横拱出现,略近北式平身科之做法,但没有昂。观里雕梁画栋,墙壁上有非常细密的砖雕,比起砖刻更有立体感,颇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令人百看不厌。元清观大门上除刻有“元清观”三个大字外,还挂有“温陵福地”匾。温陵旧日为福建泉州府的雅称,可见元清观是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元清观正殿供有玉皇大帝的巨大塑像一尊,这在台湾道教宫观中是仅有的一处。玉皇大帝是道教尊奉的至高无上的神灵。一般情况下,在道教宫观里供奉玉皇大帝,只是设神位而不塑其像,这里专供神像,可真是很特别的了。农历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的祝诞,每年这一天,元清观里灯火辉煌,方圆几十里内的道教信徒和许多民众都要到元清观来做拜拜,以求前程光明,吉祥如意,也有人来看热闹的,人多更显得气氛隆重。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台湾各寺庙曾是移民们从事活动的中心、自卫的场所、团结的纽带。元清观对这里以及附近的泉州府籍的移民说来,也起过这种作用。如今虽然情况变化了,但人们仍把它看成是祖籍的象征,在认祖活动中,人们对它特别感到亲切。台湾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几种宗教合流的趋向,如佛寺里除供奉观音、佛祖,也供奉道教诸神。道教的宫观里,除供奉玉皇大帝,也供奉佛教诸神,孔庙中也往往同时供奉佛、道诸神。但唯独彰化元清观与众不同,它只供奉玉皇大帝,可谓纯粹的道教宫观,在台湾,这种情况还仅此一处。大概因为这个缘故,这里很能吸引道教信徒和一般游客的兴趣,人们都愿到此一睹为快。
台湾道教系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道士也显得繁忙。在台湾不但道教各种尊神的诞辰要举行祭祀,而且民间的婚丧喜庆,逢年过节和朔望等,也都要对神仙进行祭祀,即使平时,也经常设道场请道教信徒进行消灾祈福。
台湾的道士通称司公(有写师公),其职务主要是做醮,分阳醮和阴醮,也就是为民众“度生”和“度死”。做阳醮叫“度生”,即活着的人为求平安,为祈福,通过道士向神灵供奉牺牲,烧香、燃烛等;做阴醮叫“度死”,乃为死去的人超度,即办葬仪和做功德等。做阳醮的司公戴红道冠,以红布缠其头,人称“红头司公”,也有称为“法官”、“法师”或“符师”,所办的度生的事称为喜事,包括驱邪、招福、补运、祈平安等。做阴醮的司公戴黑道冠,以黑布缠其头,人称“乌头司公”。
道教在台湾历史上曾盛极一时,1895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台湾期间,台湾道教大受摧残和破坏,道教尊神和庙宇受到毁坏,道庙中财产被没收,道教信徒都被迫改信他教,道教活动几乎处于停顿。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归还中国。此后,台湾道教不但恢复了活动,而且广为延揽,道教显得庞杂了,道士的修道程度不齐,有些人科仪不修,甚至有的人既不深谙教义亦不笃实其信仰,变成了职业艺人,稍给报酬即可雇请于建醮活动;有的人还被雇请于并非属于道教活动的仪式中。不免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致使台湾道教逐渐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