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风土习俗·年节习俗

巴蜀文化·风土习俗·年节习俗

四川地区经过清初、抗战和解放后三次移民入川的浪潮后,年节习俗已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及过节方式都基本一致。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性的年节习俗经过发展变化,得以保留至近、现代。

成都地区自古富庶繁华,自古即好游乐,早在秦汉时期即见诸史载并闻名全国。到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高潮。唐时成都与扬州号称天下繁侈,有“扬一益(益州,特指成都)二之称。《宋史》称四川地区民俗奢侈,喜好游荡,人们不遗余力地从事游乐活动。其实这种风俗的主要流行地区是富庶发达的成都地区,“成都游赏之盛,早于西蜀(《岁华纪丽谱》)。”每逢岁时节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士女栉比,扶老携幼,填道塞途,嬉游于城内城外。不喜欢游乐的人,几乎要被视为异类。

宋时成都游乐的节令繁多,几乎月月有节,规模较大的有下述诸节:

正月是游乐节最多的一个月,从初一到十五,游乐不断,正月初一,居民要拿着彩色的小旗游安福寺塔,初二、初三要上坟扫墓,知府也要出城游赏宴会。到初五又要举行五门蚕市,即要交易,更兼游乐。上元节又是灯会,三天之内城门昼夜大开,纵情游乐。

二月初二是踏青节,百姓都要到四郊游乐。初八日药市、与正月蚕市一样,也要游乐。

三月初三日居民倾城出游学射山,不去者甚至要受责罚,出游者的队伍绵延一二十里,规模极其壮大。初九日出观街药市,二十二日出游城东海云寺。四月十九日官民出游浣花溪,万人空巷。浣花溪则有诸军骑射,水嬉竞渡等表演,游人游赏终日。此后直到年终,游乐节日月月不断,举不胜举。

到近、现代,这些游乐节日或保留,或发展成为成都农历正月期间的人日游草堂和著名的成都灯会和花会。

近代成都仍保留了正月游乐繁多的习俗,只是已演化为以游庙为主,成都人正月游庙活动有固定的日期和庙宇。初一要游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初七游草堂,其余初五、初九、十五都要游武侯祠。其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是人日游草堂。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草堂即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旧居,位于西郊。唐朝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之句。高适死后,杜甫怀念故人,曾作有《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以悼念亡友。后人被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从晚唐起,便有了人日游草堂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人日游草堂不仅为老百姓所喜爱,士大夫也概莫能外。清朝四川学政何冯基为此曾为草堂作一对联,处心积虑到外县去过年,以便于正月初七日(人日)赶回成都,将对联送到草堂。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由此可见人日游草堂之俗对成都上上下下影响之深。

成都灯会在唐朝就已负盛名,当时叫做元宵灯节。这是保留至今的古老习俗之一。唐对成都的元宵灯节于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在全国已很有名气,唐玄宗入蜀避乱时,都没有忘记元宵上街观灯。当时灯会并不象现在这样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城里城外,遍地彩灯,其中以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慈寺的水灯最为有名。宋时灯节延长为三夜。清朝规模更为宏大,沿街住户从除夕前两三天就开始张灯结彩,初九夜各户及庙宇点燃灯笼,称为“上灯”,标志灯会正式开始。繁华的街道还要搭造牌坊灯,用木为架,四周围以纱幕,上面画一些戏剧故事或民间传说,中间点灯。往往间隔几十米就安放一架,以东大街的牌坊灯最为精致。灯会上还有很多灯谜供人猜解,以增添游人的兴趣。灯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解放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包括文化公园)内举办,时间长达一两个月之久,由于采用了现代声光技术,其璀璨已非旧时可比。逛灯会成为成都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成都花会始于唐朝。唐时成都除有蚕市、药市外,还有花市,兼有花木交易和供市民观赏。到南宋时逐渐趋于繁荣。当时成都花市不止一处,以南郊和青羊宫的花市最为盛大。明清时花市已不仅仅卖花,还增加了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地点逐渐集中于青羊宫,时间也固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称花朝节,要赏花志庆。道教恰好也认为这一天是其教祖老子的生日,青羊宫进香的道教信徒也特别多。那一日,赏花的、进香的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年一度热闹的民间盛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花市为花会,增加了工商产品的交易。民国初又在花会举办武术比赛,因获胜者获得金质奖章,俗称“打金章”。花会更加热闹,吸引了江湖艺人及川剧、曲艺等入场表演。市内有名的川菜馆如荣乐园、竞成园以及赖汤元、龙抄手等各种有名的小吃也不失时机地入场设摊,为游人提供美味食品,成都花会一时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届时不要说青羊宫,远在通惠门一带游人就已摩肩接踵,填路塞途。省内各市县及至省外一些地区的人都要专程赶来“赶花会”。

1951年,举办了建国后第一届成都花会,但不叫花会而叫做“物产展览会”,地点仍在青羊宫。1958年将当年花会上展览的所有花木就地载培,次年将这一块地盘从青羊宫划出,单独建成一个公园,称青羊宫花园,后改名为文化公园,作为花会的常年举办地。“文革”中花会曾一度中断,恢复后仍为一年一度,但越办越盛大,到1988年,累计建国后已举办了二十五届。

唐宋成都农历二月初二的“踏青节”,到后来演变而为春游锦江(小游江)和四月十九日浣花大游江活动。后者为成都人春游锦江的高潮。各级官员、老百姓从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上船,顺流而下,直到望江楼。两岸看热闹的人人山人海,甚至沿江搭起凉棚,接连数里之长,以便观看游江盛况。这个风俗也一直保留到民国初年。直到后来锦江河道已变得不能行驶舟船,春游锦江才因无法开展而停止。春游锦江的风俗已演变为今天成都人春天纷纷到远远近近的风景名胜地区春游的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