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富有特色的四川方言

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富有特色的四川方言

汉语一般分成七种方言:北方话、江浙话(吴语)、湖南话(湘语)、江西话(赣语)、客家话、广东话(粤语)、福建话(闽语)。方言的分歧,最显著的是表现在语音方面,其次各地方言在词汇上也有部分不同。语法方面,各方言区之间的差异比语音、词汇方面少一些。但广东话、客家话、福建话在这方面与普通话有差异的将近百分之二十。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北方方言的分支,属于西南官话。四川话同北京话一样,都来源于古代汉语。所以四川话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律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但是语音和一部分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

四川话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别还是表现在语音方面。

在声调上,北京语音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调值分别为55、35、315、51(每个音节声音高低升降的实际读音叫调值,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描写调值,即用一竖线,分为五等分,表示五度音高,一度最低,五度最高)。而四川话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入声,有五种声调。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虽然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调值)却不大相同。以成都为例,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读成557(或457,略带升调)、21(低降)、53(高半降)和213(低降升)。如“妈、麻、马、骂”四字的声调读法,第一字“妈”基本相同,“麻”成都读音为低降调,而北京话读中升调,“马”成都读音为降调,而北京读音为降升曲折调,“骂”成都读为低降升曲折调,而北京读为全降调。这样,仅从声调的不同,就可见出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差别。至于四川许多地区(次方言区)的人保留了古入声,则较为复杂了。四川的入声字已丢掉了p、t、k、m等辅声尾,只留下了一个喉塞音尾“〔ɔ〕”(带“[]”为国际音标,下同)。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是也。这些次方言区的人说话,外地人听来感觉“土、硬、急。”

在声、韵母方面,四川话和北京话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四川话的声母n,l不分,具体到字的读音,则是“男—兰、奈—懒”等字不分,且多读为后一字读音,即“男”读为“兰”,“奈”读为“懒”等等。还有部分地区f、h不分,如“胡豆”读成“浮豆”,“菜花”读做“菜发”,有的地区则把h声母字读为f声母字。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卷舌声母,这类声母的字多读为z、c、s、[z]等不卷舌声母字,如“池”读“词”、“志”读“自”、“试”读“肆”等等。四川话还有一个普通话里没有的ng[ŋ]声母(舌根喉塞音),这类字在普通话中全是零声母字,大部分字去掉ng声母,后面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相同,少部分不同。相同的如:“哀、埃、艾、爱;熬、袄、傲;欧、偶、呕;安、案、岸;恩;肮、昂”等等,不同的有“额、恶、厄、岩、淹、雁、晏、硬、我”等字。

四川大部分地区没有e、uo、eng、ing、ueng等韵母,却有北京话中没有的[e]、[æ]、[uæ]、üo等韵母。这些韵母主要出现在今普通话韵母为e、ai、o、uo、üe、ü、u的字上。如“德、得、特、勒、革、刻、热、核、哲、责、车、策、舍、色”等字,普通话韵母均为e,而四川话韵母无e,皆读为[e]或[æ],舌位高,口腔开度较大。而“国、阔、或”等字,普通话韵母为uo,而四川话韵母为[uæ]。 至于“白、拍、麦、摘、拆、宅、塞”等字,则普通话韵母为ai,四川话韵母则为[e]。还有一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和普通话都不同。如“岩”,四川音为ngai21,普通话音yán,“鞋子”,成都音读为“孩子”,“绿”,四川话读为lu21,等等。

在词汇方面,四川话基本词汇大多数与普通话是相同的,但有一部分词语却不一样,四川人从社会生活、戏剧及外来的词语中,大量引用,并赋以新意,使这一部分词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使四川话的语汇更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川味更浓。如普通话里的“吹牛”,成都话说“冲壳子”;普通话里的“聊天儿”,四川话叫“摆龙门阵”;“软”、“软和”,四川话说“��”、“��和”;“傻”,四川话说“瓜”、“哈53”、“宝”等,“傻子”则说成“瓜娃子”、“哈儿”、“宝气”等等;“盖(一锅盖)”,说成“㝩kang53;“踢”说“zua53”。对一些事物的叫法也不同,如“老鼠”,称为“耗子”、“蜻蜓”称为“丁丁猫儿”、“蚯蚓”称“蛐蟮儿”、“馄饨”称“抄手”等等。生活中常用的“水”这个词,除普通话中的含义外,四川话中还有特殊的意思,表示说话不算数和办事敷衍的意思,如这个人水得很,由此产生相关的词语,如“水功”、“水客”、“水垮垮”等。又如“黄”,四川话中有外行和办事未成的意思,如“开黄腔(说外行话)”、“喊黄(办不成了)”、“黄了(事情搁浅了)”、“黄手黄脚(生手)”等说法。四川人还创造了一些新词,使用起来能准确地表达某一种和几种意思,但这类意思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在字典上也找不到合适的字,而使用频率又相当高。如“y”字在川西十分流行,表示不可靠、外行、坏、假冒等多种意思,如说“这瓶酒是y的”、“这人很y”、“事情拿给张三办就y了”等等。

语法方面,四川话与普通话也有一些差异。如“能来吗?”四川话说“来得倒不?”、“不会做”四川话说“做不来”、“可以”和“不可以”四川话说成“要得、要不得”。四川方言里有一个“倒”字,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助词“着”。例如:“坐倒吃嘛!”,“你好生听倒”、“你先走倒,我跟倒就来”,这些句子中的“倒”,在普通话中说成“着”,有时“倒”还和“起”在一起用,说成“……倒起”,如“你们先吃倒起,我跟倒就来”,“倒起”的作用与“倒”同。

四川话与普通话同属于北方方言区,故四川人到北京去与人交谈,大多数话外地人基本能理解。但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也使四川人与别的北方话地区的人在交谈中遇到不少困难。如一妇女在公园划船玩,突听她大声喊,“我的孩子(鞋子)掉水里了!”,游人纷纷入水打捞,结果捞出来的是鞋子。若是四川人在说话时,速度较快,而方言词又用得多时,则外地人就更难理解了,如外地人在成都问路,四川人说:“端端走,抵拢,倒左拐,过口子再倒右拐就拢了(朝前直走,到底,往左拐,过了路口再向右拐就到了)”、又如“碗头㝩(kong53)得有kao21kao33(碗里盖(或扣)着粥)”。可见,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