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旧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丁村文化与许家窑文化

三晋文化·旧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丁村文化与许家窑文化

在山西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丁村遗址和许家窑遗址,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和较系统的研究;此外,全省各地还分布着许多零星的文化遗址,其中,汾河流域各遗址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相似关系。

(1) 丁村文化

丁村文化遗址位于临汾盆地南端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距今约二十万年。丁村文化继承发展了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并把山西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由南向北大大扩展了。丁村文化有以下显著特色:其一,它是迄今在山西地区首次发现人类化石的古文化遗址,所以又以“丁村人文化”闻名于世。丁村人与北京猿人有继承关系,但更为进化,已经脱离了猿人阶段,进入了古人阶段,是界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人类学上的“早期智人”,较接近于现代人的蒙古种人。其二,丁村文化发扬光大了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以石片石器为主的粗大石器传统。如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其打制方法和器形都近似于西侯度和匼河文化,但技术更加娴熟,产品更加精致。其中,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叫做“丁村尖状器”,它代表了粗大石器的主要特征,是属于从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到丁村文化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华北旧石器文化的“大石器传统”,故考古学家命名为“匼河——丁村系”。其三,丁村文化还具有分布更加密集、范围更加广阔、年代跨度相当大的特点。首先,它本身便是一个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十一公里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群,已发掘出二十三处文物地点。其中,属于旧石器中期的共计十六处之多,是它的主体,所以,通常把它看作是旧石器中期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但也有六处属于旧石器早期,一处属于晚期,可见其年代跨度相当大。此外,在汾河上、中、下游广大地区,如静乐县、太原市古交、交城县、霍州市、曲沃县、侯马市等地,也都发现了与丁村文化性质相似、可以纳入丁村文化体系的大量旧石器地点。其四,丁村遗址中属于旧石器晚期的那一处遗址,不但发现了如三棱大尖状器等典型的粗大石器,而且还发现各种制作精致的细小石器。这类细小石器,对我国华北旧石器文化形成“小石器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来在沁水下川地区出现典型细石器文化的直接先导。以上说明,丁村文化无论是在山西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由南向北推移中,或者是由粗大石器向细小石器过渡中,都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因此,裴文中教授说:象丁村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特征如此明显,区域色彩如此浓厚,“无论在中国和欧洲从前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文化。它是在中国黄河中下游、汾河沿岸生活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当时的气侯比今天温暖,自然环境比较适宜。临汾、侯马一带有大的湖泊,又有水势很大很深的汾河,丁村人就在汾河河边和湖滨生活着。这里的河湖沼泽中有茂密的水草,养育着河狸、青鱼、水牛等水生动物;山林地带为莽莽丛林,有大象、野猪、野牛以及狼、狐、熊等森林动物出没;丘陵及平原上覆盖着草本植物,有野马、野驴、斑鹿等草原动物自由驰骋。丁村人处在这样宜人的自然环境中,一方面发扬光大西侯度人、匼河人的粗大石器传统,过着以采集为主的生活。如著名的“丁村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尖状器,都是挖掘植物块根的得手工具,加工相当细致,代表着采集业的进步。另一方面,狩猎生活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他们打制了为数较多的石球,用作捕猎动物的投掷武器;尤其是他们打制的各类器形多样、加工精致的细小石器,如细石叶、琢背石叶、圆底刮削器、锥钻等等,更适用于剔剥切割兽骨肌筋,表明狩猎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后来山西地区特别是晋北地区出现高度发展的原始狩猎业,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2) 许家窑文化

许家窑文化遗址位于大同盆地东北桑干河流域的阳高县许家窑村一带,距今约有十万年,是山西地区又一处有代表性的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相对于山西南部的旧石器文化,许家窑文化又展现出新的面貌:其一,它是迄今在山西地区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如丁村遗址中仅发现人类牙齿化石三枚,且同属一个个体,而在许家窑除牙齿化石外,还有上下颌骨、顶骨、枕骨、颞骨化石共二十件,代表着十多个不同个体,这就是著名的“许家窑人”。许家窑人的特征,有些与北京猿人相似,又有些接近现代人,从他们的多数体质特征看,也已经进入了古人或早期智人阶段,因而也是属于向现代人过渡的人类。其二,许家窑文化是以细小石器而闻名于世的,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加工精致。其中,刮削器占绝大多数,有直刃、凹刃、凸刃、两刃、多刃、龟背形、短身园头等多种类型,可见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制作而成的;尖状器也有齿状、椭圆形、鼻形、啄形等等,形体都非常细小,最小的仅重一克,最大的也只有十三克;此外还有斜边形和屋脊形的小雕刻器。这和西侯度、匼河、丁村文化的粗大石器传统各异其趣,是属于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的“小石器传统”;这一传统起始于旧石器早期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定型于旧石器晚期的山西峙峪文化,故考古学家称它为“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又叫“北京人文化——峙峪文化”。可见,许家窑文化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过渡桥梁。其三,许家窑人制作的石球作用非同一般。已发现一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国内外实属罕见。最大的超过一千五百克,最小的不足一百克,用途各不相同。大型石球如同匼河、丁村的那样,主要作为捕猎动物的投掷武器;中小型的则可以做成上面讲的那种“飞石索”,用来远距离捕获猎物。可见石球是许家窑人的重要狩猎工具。其四,许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如桑干河上游的朔州市石圪塔峰村和宁武县杨庄等一带地区,也都发现有近似于许家窑文化的石器制品,因而被纳入许家窑文化体系。

从许家窑人制造的大量细小石器工具看,狩猎是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如为数众多、大小不等的石球,主要用于捕猎善于奔跑的野马、野驴、鹿、羊等草原动物,中小型石球还可以充分发挥“飞石索”的捕猎功能。同时,被捕获的猎物日益增多,要求人们必须不断改进宰杀动物的剔剥切割工具,于是,他们制造出大量的用途各不相同的细小石器。这说明,到了许家窑人时代,狩猎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后来山西地区原始狩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