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筑·开封禹王台

纪念建筑·开封禹王台

禹王台位于开封市东南的禹王台区,为纪念中国古代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大禹,1523年在此建禹王庙,故称禹王台;相传晋国音乐家师旷曾吹奏于此,又称古吹台。禹王台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400多年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禹王台已有记载。台于战国魏梁王时称为鼓吹台,后历代又有乞活台、讲武台、二姑台、禹王台之称。明正德十二年(1517)毛伯温撰《三贤祠祀》中已有“禹宫”的称谓,明清两代对禹王台屡加增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于台西侧开凿莲池,广约数亩,旁植桃柳。1927年,对淤塞莲池进行疏浚。台现高3m许,四围环以沟渠,台上有清代禹王庙建筑群,台周绿树成荫,碧水荡漾,风景幽雅。

禹王台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径180m,东西径150m(底径),台壁以石料包砌。台下正南有牌楼,台上建筑群坐北朝南,南北长110m,东西宽72m,由轴线上的两进院落和东西偏院组成。四周用围墙构成了严密的封闭空间,并沿建筑外壁和围墙筑有围廊,墙壁之上镶嵌大量碑刻,形成了琳琅满目的碑刻长廊。台上建筑群轴线北端为御碑亭。台下建筑与台上建筑保持严格的中轴线设置,由南向北依次有牌楼、御书楼、东西配房、二门、禹王殿、东西厢房及殿两侧的三贤祠、水德祠和殿后的御碑亭等,建筑品类众多,各呈异彩。

牌楼为悬山顶,三间四柱三楼柱不出头式,覆绿色琉璃瓦,比例匀称,构造简洁。牌匾上有“乾隆二十七年仲冬三月谷旦”和“豫使何题□□道光二十九年仲夏三月重建”题记,明间走马板雕有“古吹台”三字。御书楼为硬山建筑,因原悬有康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亲题“功存河洛”匾额得名。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带廊式,高二层11.65m,屋面覆灰瓦,室内设木质楼梯可登上层。室内东壁上嵌有1923年康有为游开封时所作的《游禹王台诗》手书刻石,为近代书法珍品。

禹王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通高9m许,由前厅和大殿连搭而成。前厅为六架卷棚,卷棚后檐柱与大殿前檐柱合一,大殿前后带廊。后檐墙内壁嵌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河南巡抚刘树棠摹刻的“岣嵝碑”。岣嵝碑内容为歌颂大禹的功德,南宋时发现于南岳衡山摩崖,非篆非符,形似蝌蚪,俗称蝌蚪文。禹王台所存岣嵝碑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品相精良,为国内古代岣嵝碑中的上品。

禹王殿东西两侧有跨院,分别为三贤祠和水德祠。三贤祠是纪念唐代高适、李白杜甫三位高贤的建筑。水德祠,明代在祠内祀奉秦代以后治水名人29人,清道光十年(1830)增祀明清两代治水有功者8人,共37人。

御碑亭为单檐八角攒尖亭。乾隆于1750年巡游至开封,在禹王台忆古追昔,作五言律词一首,勒刻于石,立于亭内,故称御碑亭。

禹王台建筑形式古朴典雅,各座单体错落有致,互为呼应,规划合理。院内外石碑林立,自明代至民国时期近500年,共34块,有碑文16篇,内容包括文学、史实,体裁有诗词、游记、碑记,字体涵盖真、草、隶、篆,具有较高的史料、文学和书法价值。

总平面图(文宣提供)

牌楼(张武军提供)

二门(张武军提供)

禹王殿(文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