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巩义石窟寺

佛教建筑·巩义石窟寺

巩义石窟寺位于巩义市南河渡镇寺湾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义石窟寺是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北魏皇室开凿的又一个皇家石窟,于北魏景明年间(500—503)修建,原名希玄寺,唐代名十方净土寺,宋时称大力山十方净土禅寺,明称十方净土禅寺,俗称石窟寺。它是我国有名的北魏石窟之一,现存大雄宝殿和东西廊庑及佛教窟龛数区。

巩义石窟寺背依邙山余脉大力山,面临洛河,现存石窟5个,千佛龛1个,小佛龛255个,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尊,碑刻题记200余块。除东端方形窟外,其余4窟都是有中心塔柱的方形窟。

西端第一窟是最大的一个窟。洞窟为正方形,四壁各长6.5m左右,高约6m。窟门外两侧各雕金刚力士一躯,高3.4m,门东金刚之东残存一佛一菩萨。佛高5.3m,气势庄严宏伟,是现存北魏石窟中雕刻较早的摩崖大像。另外,窟门两侧还有北魏、北齐及唐宋各代造像龛102个。中心柱四面有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座左右刻狮子。各龛坐佛背光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中柱西面神龛上的两个伎乐人雕刻得尤为精美,靠南的弹琵琶,靠北的吹横笛,生动活泼,飘然欲仙。四壁上满刻千佛,共15行,其衣着样式多达十余种。东、西、北三壁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两侧均装饰有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东、西、南三壁壁脚,浮雕有正在演奏的伎乐人,他们分别手执琴、鼓、横笛、排箫、羯鼓、箜篌、箫、法螺等乐器,含情注目,指法灵巧,形象传神。门内两侧刻《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东侧以比丘为前导,以皇帝为中心,西边以比丘尼为先行,以皇后为中心,组成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前呼后拥,来寺内烧香礼佛。这组帝后礼佛图浮雕,形象地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不仅构图简练生动,刻技纯熟,上面的颜色还隐约可见。该窟礼佛图保存基本完好,其装饰性之强、雕刻技艺之高,实为国内北魏石刻所罕见。

东端第五窟高3m,四壁边长2m,呈正方形,无中心柱。窟门内壁两侧各雕一尊与门同高的立佛,站于莲花和莲枝上。东、西、北三壁上均凿一个佛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龛外饰有飞天、卷草等图案。西壁佛龛下两侧各刻两个比丘,南侧题“比丘僧惠兴”,北侧是“比丘僧惠嵩”,这是石窟内唯一署名的两座比丘雕像。藻井是该窟雕刻最精彩的部分,六个伎乐环飞于中心莲花周围,并衬有彩云瑞草,组成一个花团锦簇的美丽图案,与四角的四个化生童子构成满窟飞动、天乐齐鸣的天堂欢乐景象。

巩义石窟寺中的雕像,其造像风格已脱离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像的特点,而是面貌方圆、表情宁静的艺术形象,衣纹雕刻也趋于简单化,反映出雕刻风格已将本土艺术传统同外来宗教相融合。雕刻精美的礼佛图和窟顶平,体现了北朝后期的装饰风格,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



全景(文宣提供)





第一窟外壁(赵钧提供)





第三、四窟外壁(赵钧提供)





第五窟外壁东侧造像龛(赵钧提供)





第一窟皇帝礼佛图局部(其一)(赵钧提供)





第一窟皇后礼佛图局部(其二)(赵钧提供)





第三窟中心柱南龛造像(赵钧提供)





第一窟中心柱主龛造像(赵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