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业家、“洋灰王”王锡彤

近代实业家、“洋灰王”王锡彤

王锡彤(公元1866年~1938年),字筱汀,号悔斋,晚号抑斋,河南汲县 (今河南卫辉市)人。早年从其父王鹤汀及诸乡贤读书,后考入开封大梁书院,并参加科考,中拔贡。青年时代致力于教书育人。曾主讲武陟致用精舍、卫辉淇泉书院、孟县溴西精舍、禹州三峰实业学堂等; 同时涉足实业界,参与三峰矿业公司的经营,发起矿政研究会,与福公司交涉矿权,参与洛潼路集议招股事,从而成为享誉河南各界的社会活动家。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44岁的王锡彤因同窗王祖同之介,与挚友李敏修晋见回籍养病、驻足卫辉的袁世凯,受到器重。同年八月,受袁之托赴京会晤北洋实业家周学熙,从此弃文从商,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宣统元年九月,王锡彤被推举为北京自来水公司董事,次年担任协理。三年代袁世凯投股天津启新洋灰公司,担任董事。同年底启新由官商合办改组为商办,被举为清理人,次年担任协理。不久,周学熙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锡彤继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理,并兼任北京自来水公司总理。1914年,启新公司兼并湖北水泥厂,确立了其在水泥行业的垄断地位。直到1927年力辞总理让贤。王锡彤还曾兼任恒丰公司、通惠公司、天津造胰公司、华新纺织公司、兴华资本团、兴华棉业公司、天津棉业公司董事,江西南浔铁路新股维持会理事长,全国实业协会副会长,并在家乡新乡创办通丰面粉公司,在卫辉创办华新纺织厂。晚年博览群书,潜心著述,著有《春秋三传异同得失考》、《大学演》、《论语测》、《清鉴前编》、《清鉴正编》、《汲县志商量语》等十余种,另有 《抑斋文》。此外,他自1889年始,坚持写日记,直至去世前夕,编成《浮生梦影》、《河朔前尘》、《燕豫萍踪》、《民国闲人》、《工商实例》、《药饵余生》、《病中岁月》(甲、乙、丙、丁、戊编) 共12册。1938年6月9日逝世于天津,终年73岁,葬北京卧佛寺东坡村。二子王泽敷、王泽攽分别继承了华新纺织公司和启新洋灰公司的旧业。

作为北洋实业集团的主要组织领导者,王锡彤辛劳半生,开拓了华北的自来水、水泥、纺织及矿业,为民族工业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一门三代领导启新洋灰公司数十年,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竭尽心力,被誉为 “洋灰王”。启新洋灰公司被称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其百年历程,堪称中国水泥工业的历史缩影。

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的前身是建于1889年的唐山细棉土厂,而真正生产水泥则是1906年周学熙收回重办并改名启新之后。王锡彤主持启新时期正是我国水泥工业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的时代,他以其出色的经营管理实践为中国水泥事业的成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首先,他利用与北洋集团的渊源关系,为启新争取了许多便利和特权,如积累资金、在各地优先设立分厂、官方销售和专用渠道、税捐的减免、燃料和运费的特例,等等,从而使启新以其独占的特权获得垄断性的利润。1914年兼并湖北大冶水泥厂后,更是形成了独占中国水泥市场的局面。同时,这种广泛而深厚的渊源关系,也使得他可以在政权更迭和风云变幻中不断消除危机,使企业既受惠于政治特权,又少受政治风云的负面影响。其次,作为一个优秀的实业家,王锡彤有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是企业发展繁荣的可靠保证。如保持水泥生产与销售市场的垄断地位,大担引进人才,不断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加强质量管理,打出优秀名牌 (马牌水泥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通过筹集股本不断积累资本,注重分配,规范和强化股东会、董事会和总事务所等组织的管理功能,等等。再次,作为一个民族实业家,王锡彤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经营启新洋灰和华新纺织时期,坚持抵制外货,并与国内同仁实行联营,共同与外商展开竞争。如20年代与华商水泥公司、中国水泥公司实行联营,共同抵制日货龙牌水泥的倾销,不仅保护和振兴了民族工业,从中取得了高额利润,而且竞争的胜利也为国产水泥长了志气,扬了国威。王锡彤成功的管理实践,使启新洋灰公司产品质量好、销路畅、利润高,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一个成功范例,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其管理实践和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借鉴价值。

王锡彤从1912年到1927年担任天津启新洋灰公司总理达15年之久。其次子王泽攽(仲刘) 一直协助父亲经营,并担任董事,1932年起一直担任协理一职,直到1943年病逝。其子王功直(懋谅) 又继任董事,后担任江南水泥公司的副总经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保留着这两个职务。他们三代人前赴后继,献身于民族水泥事业的开拓与发展,被誉为三代洋灰王。

此外,王锡彤为实现其兴办实业、救国利民的宏图大志,他还参与了煤矿、铁路、纺织、造胰、自来水、金融等多种企业的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为我国民族经济的振兴以及家乡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显示了一位民族实业家的爱国精神和非凡才干。

综观王锡彤的一生,他不仅是个优秀的实业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无论是教书为文,还是从商从政,他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文人品格,好读书,重友情,尚气节,热心公益,德泽乡里,奖掖后进,家教谨严,不做高官,恳退让贤。这些都是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