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璧遗珠的《洛神赋十三行》

断璧遗珠的《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字子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在中国书坛上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墨迹现存绝少,而刻本很多。但均无太大的影响。而其所书《洛神赋》却是脍炙人口的神品。他的书法和曹植的文章可谓联珠合璧了。这篇作品虽然是小楷,却写得字画神逸,墨彩飞动。结体舒展纤丽,笔画劲隽沉着,疏密搭配得当,字距行距宽舒,蕴含着优美的节奏、韵味,楷法精研而顾盼多姿。

其鲜明的特点是:用笔细劲,方圆兼用,轻起轻落,干脆隽利,于沉质中寓着飘逸;结体稍长右肩微挑,势态倚侧,宽舒自然。“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献之在小楷布局上,不仅字距宽疏,形成较大的空白,而且字中点画之间宽绰有余,字虽小而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看上其笔力、气势不减大楷,显得笔笔遒劲,气势磅礴,一点一画如行军布阵,各得其宜。王献之创造了行草书的连绵书体,称为“一笔书”,这种书体的笔意也被他贯穿在小楷书中。在《十三行》中,笔笔丰呼相应,字字顾盼生姿,行与行之间也互相连贯,形成一个整体,笔虽不连而意贯全篇。虽是一篇小楷书法,却寓有行草的神韵,其中跳荡着活泼的生命感。

然而这样的神品书法看到,而且据一些书法著录称:自宋朝以来连刻本也只剩下十三行了,仅存350字,而且无法弄清失落的原因及去向。许多考古、文物专家也未能发现全本。这件书法与文学联珠合璧的艺术瑰宝也只好断璧遗珠了。可见,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历史绵长的国度之中,能完整地保存一件艺术瑰宝,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