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绝”名世的画家郑虔

以“三绝”名世的画家郑虔

郑虔 (公元705~764年),字弱齐,唐代郑州荥阳 (今河南荥阳市) 人,生于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自幼习诗歌、书法和绘画,到长安后结识了诗人李白杜甫、苏源明、王维等人。郑虔曾将自已所作诗篇及书法、绘画《沧洲图》呈给唐玄宗,玄宗看后十分欣赏,在其上亲批 “郑虔三绝” 以示赞许,一时京城传为佳话。

郑虔善弹琴,喜乐舞,天宝初年为协律郎。诗酒之余,他留心世事,撰写了有关当时重大事件及要人事迹的文章80余篇。因事涉当局,有人告发他私撰国史,郑虔闻讯十分惊慌,立即将书稿焚烧。当局虽没有抓到把柄,处以重罪,但仍将他削职赶出京城10年。天宝九年 (公元750年) 回京。唐玄宗出于怜惜人才,想把他留在左右,就命令当局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广文馆的机构,任命他为博士。在这里,他有暇整理了一下旧稿,苏源明看后认为很有价值,就给他题书名为《会粹》。

安史之乱时,郑虔、王维诸人被劫至洛阳,安禄山授给郑虔水部郎中之职,郑虔称病不就,还暗中给肃宗通报消息。但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 十月,肃宗仍以受伪职定其三等之罪,贬为台州 (今浙江临海) 司户。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郑虔不幸病死,当杜甫得知他不在人世时,不禁失声,无限惋惜,仰天悲号: “郑公粉绘随长夜,天下何曾有山水。”

郑虔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内容比较广泛,既画山水,亦画人物,同时也画了许多宗教题材的画。

随着佛教的东传和中国宗派的产生,佛教绘画的风格和技法便逐步民族化,更具有了汉文化的情趣。郑虔的佛教画不论人物衣着、表情等都具有唐代风采,如人物较肥硕,既有夷人之貌,又有华夏气质,其最著名的是《摩腾三藏像》。唐代的山水画与以前的山水画相比,更重视自然与写意。在风格上既有东晋以来艳丽辉煌的青绿山水,又有充分运用水墨特性的水墨山水。郑虔的山水画和王维走的是一条路子,属文人画,山水松石,用笔精致有生气,云峰虫草,多得逸情真趣。元代夏士良在《图绘宝鉴》中评其特点时曾说“山饶墨趣,树枝老硬”。鲜于枢在《困学斋杂录》中说,元代还有一些人见过《溪桥峻岭图》,对他的画技甚为叹服。明代张丑在著录《竹溪云逸卷》时说: “纸本,浅绛色,极佳。”郑虔留下的画不多,至清代,收藏者无不以其为宝,古画收藏家吴其贞对郑虔十分推崇,认为他的《山庄图》应列入“神品”: “画法圆健,如锥画沙,绝无尘俗气,神品上画也。”

郑虔也善画人物, 以至宋人在《宜和画谱》 中将他归入人物画家一类。《宣和画谱》记录当时御府共收藏有郑虔的8幅作品,其中特别提到《渊明图》: “画陶潜,风气高逸,前所未有。”并以此评品郑虔的气质,“非醉臣北窗下,自谓羲皇上人,同有是况者,何足知若人哉!”吴其贞也称赞这幅画: “画法精好,与梁楷所画无异,盖楷祖此而然耶!”

郑虔山水画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在水墨画技法方面,有不少人向他学习用墨之法。唐代水墨画家王洽、朱景玄称其作画为“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王洽学山水,便是师从的郑虔。五代末宋代初著名画家黄荃,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自成一派,与徐熙并称“黄徐”,其山水风格,也主要是师法郑虔。

由于郑虔在绘画方面卓然不群,加之唐代有以画为饰的时尚,一些著名的寺院、高官宅第都请郑虔作画,长安慈恩寺大殿东廊从北第一院,有郑虔、毕宏、王维等人作的白描壁画,时号三绝。安史之乱后,郑虔和王维因受牵连被囚,当时的中书令崔圆曾召见他们,要他们为自已的私第作壁画。为求得救解,郑、王等人便都画了数幅。80多年后,“大和中尚存”,见者无不称道“运思精巧,颇极能事”。此外,在当时以李林甫之女为观主的嘉猷观精思院中也有王维、郑虔、吴道子的画壁。

郑虔的书法以隶为主。初到长安时,由于经济困难,他常常买不起纸,秋天时曾扫柿树之叶储藏在慈恩寺的柴屋之中,每日取叶盈筐书写,自得其乐。郑虔还著有《天宝军防录》记述各地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戎众寡,言简意赅,颇得时人的赞赏,可惜已散佚无存。

郑虔的诗曾得到唐玄宗的称赞。可惜今天无法看到。现存《全唐诗》 里仅录一首,题为《闺情》,内容为怨妇之叹: “银钥开杏阁,金台照夜灯。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郑虔是唐代继吴道子之后又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在绘画上,大胆探索,开拓进取,成就非凡,不仅得到唐玄宗 “郑虔三绝”的称赞,而且对后世水墨画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阎立本是唐初的著名画家。唐太宗时奉诏绘《凌烟阁功臣图》,名气很大,时号“丹青神手”。宋人郑刚中曾将阎、郑加以对比,指出,郑虔则不然,由于其博学,“高才在诸儒间,如赤霄孔翠,酒酣意放,搜罗物象,驱入毫端,窥造化而见天性,虽片纸点墨,自然可喜”。论名声,他不如阎立本,但郑虔之画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却远远大于阎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