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的林秀贞

孝敬老人的林秀贞

林秀贞是我国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幼小的时候,林秀贞的母亲时常伸出中间的三个手指,并教育道:“做人不能走偏道,不能走歪道,要走中间的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听党的话,多为社会做贡献。”一直以来,她将母亲的这句话牢记心头。

1976年一个不经意的中午,林秀贞前往村里的五保户朱书贵、刘秀焕家中送饺子。刚一进门,她便看到两位老人正在吃早晨余下的粥,锅边还粘着一层厚厚的冰碴。

原来,两位老人为了节省柴火,总是将就着吃凉饭。望着眼前的这一幕,刹那间,林秀贞心里一阵酸楚,当她回到家后,就与丈夫商量将两位老人赡养起来。

林秀贞不仅借钱买来600斤煤,为老人生起火炉,还买来铝锅为老人做饭,就这样,朱书贵老两口第一次享受到了屋里有火炉的冬天。从那以后,每逢雨季来临之前,林秀贞与丈夫就会亲自动手将老人的房子维修一遍。

尽管这样,在下雨的时候,她还时不时不放心地围着房子转几圈,“检查”一番。与此同时,她还托人买来红糖,让老人健脾养胃;买来羊肉,让老人滋补身体。

逢年过节,林秀贞与丈夫拎着猪肉,提着面粉到老人家中包饺子。如此一来,老人的精神气色较佳,面色红润,身子骨也逐渐硬朗。

四年后的一天,刘秀焕亲切地拉着林秀贞的手,从窗台的砖底下拿出掩藏多年的两个药瓶:“闺女,俺把这个交给你扔了吧。有你在,俺们再也不犯傻了,这么好的日子,俺们还得好好活着哩。”

林秀贞接过瓶子一看,居然是安眠药,不禁为之一震。原来,两位老人在底下定了一个“秘密协议”:当两人生活都能自理时,就相互照顾;其中一个人不能自理时,由另一个人进行伺候;当两个人均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药,以求“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在接过药瓶的那一瞬间,林秀贞从内心深处十分庆幸两位老人对自己的信赖。一直以来,两位老人将林秀贞视为自己的“亲闺女”,而林秀贞把二老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

1984年10月,86岁的朱书贵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就瘫在炕上。老婆刘秀焕见到此状,心里一着急也病倒了。猛然间,同时伺候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令林秀贞有些应接不暇。

两位老人这个要喝水,那个要上厕所;这个该吃药,那个该换被子……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位老人,林秀贞便拉着丈夫卷着铺盖住进老人的小屋。

有一次,估计到了朱书贵要解大便的时候,几经林秀贞询问,老人却一直摇头。闻到炕上的臭味,她准备伸手去掀老人的被子,朱书贵却紧抓被角,迟迟不肯松手。

林秀贞对他说道:“我把你们当亲父母,您就要把我当亲闺女,当着自个儿闺女的面,还有啥不好意思的?”

老人噙着泪水松开了手,林秀贞立即为其清理大便,擦洗身子,撤换尿褥子。躺在一旁的刘秀焕不停地念叨:“可苦了你这个好闺女,你这样伺候俺们,啥时候才能到头呢!”

林秀贞淡然一笑地说道:“放心,俺要伺候你们到100多岁!苦和累俺一个农村人都不怕,就怕看着您二老受罪。”听到她的话语,两位老人抹着眼泪,并说道:“下辈子做牛做马,也报答不完这闺女呀!”

在伺候老人的74个日日夜夜中,林秀贞既没有脱过棉衣棉裤,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当晚上打盹的时候,一觉醒来就赶紧摸摸老人的被窝是否已被尿湿。寒冬腊月时,林秀贞依然不断地为老人拆洗被褥,她的双手也裂满血口,一旦触及就钻心地疼。

同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朱书贵老人去世了。林秀贞一边伺候着刘秀焕,一边料理着丧事。一位村干部对她说道:“老人生前你也尽孝了,死后丧事就简单办一下吧。”

林秀贞却回答道:“不行,要让老人像有儿女一样舒坦地活,体面地死。”依照当地的习俗,她与丈夫像亲儿女般地为老人披麻戴孝,打幡摔瓦。他们的这种做法对在世的刘秀焕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一个月后,老太太去世了,为给两位老人治病及料理后事,林秀贞不但花光了自己平时所有的积蓄,还欠下370元的债务,对于当时的林秀贞来说,370元则是她一年的收入。

村民朱书常是全村皆知的傻子,一个70多岁的老人却仅有3岁孩童的记忆力。每当别人问及他的年龄时,他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是属羊的,与同村的保印同岁。”这是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教给他的,而三岁之后的事情,他却全然不知。

后来,林秀贞多次反复教他:当别人问你多大的时候,你就说自己75岁了,然而,他却迟迟记不住林秀贞的话。

林秀贞把朱书常领回家的那一年是1981年,那一年朱书常50岁。按照辈分来说,林秀贞应该称朱书常为“六爷爷”。

林秀贞与其丈夫住在西面的里屋,朱书常则住在东面的里屋。从那时起,“六爷爷”便与林秀贞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同在一个屋檐下睡觉,过上了令不计其数的村民都十分羡慕的舒坦日子。一日三餐,林秀贞总是将第一碗饭盛给朱书常吃;若是喝酒,第一杯酒也总是端给朱书常喝。

虽然朱书常较“傻”,但他逢年过节都有“请过堂”的习惯。每当进入腊月,他就闹腾着搬回自己的那两间土坯危房。1996年底,望着他那两间摇摇欲坠的旧房,林秀贞便与丈夫张罗着为他翻盖新房。

然而,当朱书常看到要拆他的祖房时,就发了疯,捡起一块砖头劈头盖脸地向林秀贞砸来。毕竟在朱书常的脑海中,三岁时曾印在头脑中的“家”是神圣而又不可侵犯的。

林秀贞的心脏原本就不好,这一惊吓,使她半天缓不过神来。事情过后,或许“六爷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一连几天吃饭时都不抬头。最终,在邻里乡亲的劝说之下,朱书常勉强同意翻新旧房。

腊月二十六,朱书常顺利地搬至新家,林秀贞不仅为他盘炕、烧屋子,还替他请来“家堂”。一时间,这位仅有三四岁儿童智力的老人兴高采烈。

吃饱喝足以后,朱书常喜欢到街上转悠。一般人见到他发疯的情形,就急忙躲开。但也有个别人喜欢与他“较劲儿”。每当听说朱书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林秀贞就会为人家赔不是。

有一次,朱书常被人打揍,林秀贞气得直打哆嗦,匆匆忙忙地找到打他的那个人,并怒气冲冲地对其大吼道:“今后谁再敢跟‘傻子’一般见识,我就和他没完。”

后来,林秀贞病倒了,十天十夜,卧床不起。每当吃完饭,朱书常就会搬来一个小马扎,一动不动地坐在西面的里屋门口。深感纳闷的林秀贞向他问道:“这些天,你为什么老是坐在这里?”

他却这样回答:“俺怕你好不了,如果你真的好不了,俺就不知怎么办了。”听到这句出自“傻子”之口的“明白话”,刹那间,林秀贞感动得潸然泪下。

虽然朱书常有些驼背、干巴,但却面色红润;虽然朱书常见不得生人,每当看到陌生人,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起砖头砸对方,但他却对林秀贞“百依百顺”。

当朱书常来到林秀贞家中的时候,又黑又瘦,弱不禁风,曾经有人预言他最多撑不了两三年。然而,由于林秀贞无微不至的照顾,虽然25年已经悄然逝去,但76岁的朱书常依然身体硬朗,每天饭后时常独自哼着小曲四处溜达。

在不断赡养老人的过程中,林秀贞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影响着下一代。在为老人们洗脚的同时,她时常教儿女如何为其抠脚趾缝,如何为其抠脚皴皮,就这样,孩子们从小便拥有着伺候老人的习惯。

每当吃饭时,总是将第一碗饭盛给老人;每当喝酒时,总是将第一杯酒倒给老人……而其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每次回家时,总会为老人们买一些食品、饼干等。

一个偶然的中午,林秀贞的一个同学前来串门,望到一屋子老人在吃饭,便惊讶地脱口而出:“我娘哎,这是干吗的?”还未等她继续说出后面的话,林秀贞便连忙将其拉至门外,生怕伤害老人们的自尊。

林秀贞的女儿时常感慨道:“俺们从小就和孤寡老人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不离口,长大后才知道这些老人和俺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一家人的真诚付出,换来的是彼此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真情。”

为了更好地赡养老人,缓解紧张的经济状况,从1987年起,林秀贞就开办起一家小型玻璃钢厂,每当市委找到她,渴望为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时,她却总是摇摇头,毅然说道:“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政府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

一些父老乡亲总是对她说道:“如果没有这些老人,凭借你的能耐,与村里的其他人那样,你早就到城里去办企业了,也早把事业做大了。”

对此,林秀贞却无怨无悔地回答道:“在照顾老人与办企业方面,我深知哪头重哪头轻,我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孤寡老人们的亲闺女!”

曾经有人这样说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然而,林秀贞却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她不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其儿女尊敬老人,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们的钦佩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