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双轨制”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相继确立了系统的近代学制。资本主义教育较之以往减弱了宗教主义、古典主义和等级主义色彩,但所确立的近代学制仍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阶级差异。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公开的双轨制。如法国的学制为两轨,一条是统治阶级的子女,在家庭教育和预备学校之后,进入中等学校(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准备升入大学;另一条是在初等学校、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条轨道才向劳动人民子女开门。德国学制也是如此,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德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条轨道,能够沿着这条轨道受教育的只有贵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劳动者的子弟只能进入初等教育轨道,两条轨道壁垒森严,界限分明。由此可见,中学不是小学的继续,二者是互不相通的。一方面是上层阶级子弟受初等教育后进入中学、大学,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子弟进的小学,如果继续求学也只能进入职业学校或初级师范学校。美国的学制是单轨制,但单轨制的背后依然隐藏着教育的阶级差别,1893年,美国为改革八四制为六三三制而特设的十人委员会在谈到中等教育的目的时,宣称:“总的说来,美国的中学不是为了准备男女学生升入大学而设的。只有百分比极少的中学毕业生能升入各学院和科学学府。中学的重要功能是为了对生活的责任做好准备。国内儿童只有一小部分有继续求学的财力,虽然是少数,但是对于全民族的福利来说却是很重要的。”
资本主义的双轨制学校制度是由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所规定的,资产阶级为本阶级和劳动人民规定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目的,一方面要把富有人家的子女培养成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人材、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力图从政治思想上用资产阶级世界观麻醉和灌输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并把他们训练成适应现代工业机器生产的劳动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忧主人的安宁。”资产阶级教育对不同的阶级绝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泾渭分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与平等的理想远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