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弊端

课堂教学是从夸美纽斯创立以来一直使用至今的基本教学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理论上说,它是各种教学活动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里进行的程序。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三个特征:成分(课堂教学是由哪些因素或阶段构成的),程序(这些因素通过怎样的顺序组合成课)和联系(各成分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在教学实践中,结构往往表现为各个环节的具体展开,所以结构有时又被称之为环节。由于课堂教学结构把各种教学因素有机地包容于一个完整的程序系列中,因而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怎样理解和建立教学的结构,离开了结构本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几乎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由下列要素构成的:向学生提问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课题;讲解一些对于所学课题来说是重要的和典型的材料;检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程度;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根本地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四因素体系:即提问、讲解新内容、巩固、布置作业。这种固定的结构模式除了由于其刻板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公式化和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和贫乏之外,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不足:

首先,这种结构模式缺乏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严格的反馈和矫正。虽然有检查和巩固,但检查并不全面且不面向全体学生,而巩固仅仅是无明确指向性(指向学生学习中的漏洞)的复习和记诵而已。

其次,这个结构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别差异。它是一个教的结构而不是一个学的结构。换句话说,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教师的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学生主要是听讲、识记、背诵、参加讨论、按图作业、根据详尽的指示进行实验,而很少独立思考和探索,很少完成各种思维操作和独立性探索。因而,不仅不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能力,也难以使学生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次,这种结构模式忽视了学科和教学内容对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型,不分教学目的,把各科教学都统一在固定的结构模式中,难以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并发展相应的能力。

毋容置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其千篇一律、单调和没有变化,不可能供教师广泛地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不能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化,不足以解决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