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战争整六年,日军撤退遭全歼
从1592年4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到1598年,整整进行6年,在朝鲜的英勇反击下,日军遭受一次又一次战役的失败。1598年8月,统治日本的丰臣秀吉病死。临终前,他已经感到这场战争难以打赢,遗嘱要日本从朝鲜撤军。龟缩在朝鲜南部一隅的入侵日军,奉命撤退。当时,在朝鲜的日军除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以外,尚有46000多人,决定分三批撤退。但是,失败之兵,何能顺利有序地撤退!一方面是逃跑式的仓皇撤退,另一方面是乘胜的追击,同时,朝鲜军队又得到中国明朝军队的支援,日本逃兵终于落得全军失败的下场。
得知日军撤退的消息,朝鲜军队和支援朝鲜的中国明朝军队结成联合舰队,将日军撤退必经的海面封锁,做好歼敌的准备。双方的力量对比状况是:日本水师有战船3000艘左右,数量虽然可观,但构造简单,性能较差,所装备的武器为铳(即原始的滑膛枪炮)、弓、矢、倭刀等,虽有火炮,但射程只有100—200米。朝鲜水师兵力约48000人,各种战船488艘;中国明朝水师兵力有13000人,战船500余艘。中朝联合舰队共有800余艘战船,除冷兵器以外,还有大量火炮,明朝水军火炮射程可达3000米;且朝鲜水军有李舜臣领导,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勇猛善战,曾屡次打败日军。而且,联合舰队已经掌握了朝鲜西南海域的制海权。因此,对作战双方来说,日军的实力是薄弱的。
日军计划将部队分成三部分陆续撤回本国。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驻居昌各部就地上船,径返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各部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回国。日军的撤退行动从1598年11月11日晨开始。当天,日本驻朝鲜西南部的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船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朝中联合舰队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日军第2军编组一支突击船队,连日向联合舰队发起进攻,但终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的日军求援。这时,驻泗川、新城的日军第5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航,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救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舰队,于11月18日夜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救小西行长的危险。行船途中,与从南海开来的另一部日军宗智义部船队汇合。两支船队共有兵力数万人,船只500余艘,当天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一场恶战在这里发生。
朝中双方对日军的行动密切关注。就在日军作出撤退部署时,明朝水师提督陈璘最先获得这个情报,联合舰队当即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作出相应部署:主力由古今岛向东推进,前出到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海面;在左水营建立前进基地和联合作战指挥部;以一部兵力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截断小西行长所率日军第2军的退路;以一部兵力向露梁海峡以东海域巡逻,监视泗川、南海,固城等地日军的动向。陈璘、李舜臣得知日本援军西进以解小西行长之困的情报后,马上调整部署,决定在露梁以西海面包围并歼灭驰援日军。联合舰队的部署是:由明朝老将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待日军船队通过海峡时,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截断其归路;由陈璘率明朝水师为左军,泊于昆最之竹岛,待机出击;由李舜臣率朝鲜水军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击与明军夹击日军
战斗于11月18日开始。凌晨2点,岛津义弘率领的日军船队主力大部已出海峡,驶至露梁以西海面。明军前锋邓子龙立即率船队预以攻击。据中国史书记载,当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之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由于受到日军的猛烈反击,邓子龙寡不敌众,联合舰队前锋被日船包围。邓子龙率众奋力反击。另一条船上的火器误投到邓子龙所乘的船上起火。日军乘机反击,邓子龙战死。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得知邓子龙战死,立即派副将陈蚕率舰前往支援。在邓子龙与日军作战同时,朝中联合舰队的左右两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的日军船队主力发起猛攻。据记载:“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天明以后,李舜臣率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入观音浦,再度血战,陈璘也率明军赶来增援。在激烈的战斗中,李舜臣中弹身亡。但日本损伤更为严重。到中午时,日军大部舰船已被焚毁沉没,或已被俘,其他弃船上岸的日军也已被歼。这次战斗中,日军死亡人数以万计,船只几乎全部覆灭,宣告日本进行6年的侵朝战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