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上不可知论的破产
恒星不仅有位置和运动的变化,而且其自身的性质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天文学的研究只局限在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面,而对于恒星的化学组成如何,温度多少,则不得而知,因而出现了不可知论。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1798—1857)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即应以主观的感觉为依据,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其本质,从而否定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他在1825年曾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不能得到的知识”。1860年,天文普及作家弗拉马利翁声称:“要解决行星世界上热度问题,我们所要知道的数据是永远得不到”的。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倍受教会的青睐,教会对此竭力宣扬,以证明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存在,上帝安排和主宰世界,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靠信仰才能解决。
科学的发展,打破了不可知论者的断言。随着光谱分析的创立,星球的秘密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恒星的性质就变为可知的了。光谱分析法的奠基者、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征的光谱。每一种元素可以吸收它能发射的光线。太阳光谱的连续背景产生于内部,吸收线产生于表层,通过分析太阳光谱暗线,再加上实验室里得到的各种无素的特征光谱,就可以知道太阳上有何种元素了。他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认出许多谱线,发现太阳上的元素都是地球上也有的,如铁、钙、钠、镍等等。恒星的化学组成之谜被谒开了,孔德的断言也破产了。随后,人们研究发现,行星或恒星的颜色和光谱都是由温度决定的,知道了颜色和光谱便可推知行星或恒星的温度,弗拉马利翁的断言也彻底破产了。
对人类的认识来说,知与不知的绝对界限是不存在的,在自然和社会中,只有已被认识之物或尚未认识之物的差别,后者通过将来的实践是可以认识的。请君记住,根本不可认识之物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