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不战成俘虏
1856年10月8日,清朝水师在一只停泊在广州黄埔的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捕捉了两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这本属清朝的内政,与英国方面是毫无关系的。但出于挑衅,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说:“亚罗号”曾在香港领过登记证,应受英国保护。中国无权在船上抓人,并蛮横地要求广州当局送回被捕者,同时向英国公开“赔礼道歉”。在这种无理的挑衅面前,清两广总督叶名琛完全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态度,将被捕的人犯全部送往英国领事馆。英国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事端,却又拒不接受。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借口“亚罗号”事件,向清两广总督发出了最后通牒,并于10月23日派出3艘军舰,撞入珠江口内,占领了中国的几个炮台,并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虽然从来没有认真备战,但广州的民间武装和一部兵勇却自发地进行了抵抗。而英国方面此时尚未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广州,因此,他们攻入广州骚扰了不久,便退居虎门等待援军。在战端已开的情况下,叶名琛仍无动于衷,抱定“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主义,不进行迎战和备战的部署,因此,在1857年12月英国援军到达中国后,仅用两天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及其他在广州的清朝大员均成了英军的俘虏。
叶名琛虽然不降、不走,但其在英方挑衅面前逆来顺受,对于进犯的英军不战、不守,无疑等于坐以待毖,终不免落到可悲的下场。对于敌人的无理挑衅,只有针锋相对,积极备战并敢于迎击,方能立于主动地位。否则,只能如同叶名琛一样,为后人留下遗憾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