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功臣到叛逆

由功臣到叛逆

王敦,字处仲,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兄。他和王导皆为当时北方的世家大族,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而王敦最终却成为朝廷的叛逆。

东晋王朝是在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十五岁嗣位为琅琊王以后,交结了琅琊郡的大世族王导。王导对司马睿“倾心推奉”,司马睿对王导也是“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公元307年,司马睿移镇建康,便以王导为谋主,“每事咨焉”对之倍加亲信。

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王导同心翼戴,帮助他取得江南世族的支持。司马睿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上任一个多月,还没有一个有名望的世族来拜访他。王导对此很忧虑,便与王敦商定在三月初三让司马睿以观看官民欢度禊节为名,坐着华丽的轿子,排出威严的队列,由王导和当时任扬州刺史的王敦以及北方一些名士,骑马簇拥在轿后跟随,以炫耀司马睿的尊显威严。在王导、王敦的带动下,江南世族纷纷出来拥护司马睿。一时“吴会风靡,百姓归心”,司马睿终于取得了江南大族的合作。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帝(即晋元帝),建立了东晋王朝王导、王敦帮助司马睿再造晋室,功劳极大,又是联系南北世族的关键人物,因而受到司马睿的极端重视。当时,王导位至宰辅,掌握着中央的行政大权,王敦则手握重兵,镇守荆州。在东晋朝中,司马氏有其位,而王氏家族有其权,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王敦平素为人,残贼而傲狠。残贼则敢行不义,傲狠则不肯下人。他的地位加上他的性格,注定了必为皇帝所疑忌。这实际上也是皇权与世家大族矛盾的具体表现。

当年,王敦率军经营长江中游、击灭杜弢在湘湖的势力后,以功进镇东大将军加都督江、扬、荆、梁、交、广六州军事、江州刺史,镇武昌。荆州乃“甲兵所聚”,又处扬州上游,战略地位重要,既可是建康的屏障,又可能变成建康的威胁。王敦居功自傲又专擅跋扈,司马睿为了防范王敦,便以刘隗、刁协为心腹,免北方流人之为奴客者组成军队,由刘隗、戴若思率领分驻泗口(今江苏靖江市西南)、合肥,名为防北寇,实则为了扼制王敦的势力。而刁、刘两人为政“碎刻”、“崇上抑下”、“侵毁公卿”,干了一些有损于大族与司马氏集团之间关系的事,至使矛盾激化。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发奴为兵的不满,以诛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武昌,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被杀,刘隗战败投奔北方石勒。王敦出兵在政治上并未赢得大族的支持,于是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司马睿因此忧愤而死。明帝司马昭于太宁二年(324)下令讨伐王敦,王敦再次叛乱,不料忽然病死,叛乱宣告结束。这场斗争是皇权与大族之争,也包括南北大族之争。吴兴沈充、宜兴周顗在此次争夺中被杀,“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两大势力从此衰落下去。王敦的失败也使王氏的权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王敦原本东晋开国功臣,只为傲狠之习性,加之手握重兵、权威显赫,就想专制朝廷,谋取王位,为君王所不能忍受,因此君臣之间生发嫌隙,既有嫌隙,王敦既不肯屈己求全,又不能急流勇退,最终日暮途穷,倒行逆施,酿成滔天之祸。国家亦分崩离析,内乱频仍,北伐之志终于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