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终极理论”的终极

原子“终极理论”的终极

原子说是古代关于物质结构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公元前5至4世纪的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称为原子。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原子遵循必然的规律在“虚空”中不断运动;它们集合时形成物体,分离时则物体消灭;物体“投射”出来的形象(影像)与感官接触就引起色、声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

时至19世纪,原子学说变成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一种原子的重量、大小都是一样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一切原子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这种理论对当时的科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科学实验只证明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并没有证明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当时许多科学家却把原子“不可再分”、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砖石”的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把原子的概念理解为“无结构的”,原子被简化成了点,成了力心,这在运算上又显得十分便捷。他们认为,一旦认识了原子及其运动规律,真理就被穷尽了。

但是,随着X射线和镭的相继发现,剥开了原子的“表皮”,事实雄辩地证明:原子内部还有复杂的结构;原子不是组成物质大厦的“最小砖石”,它是可分的、可入的和可变的。原子“不可再分”、“无结构”的观点是错误的,把原子学说视为“终极理论”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至此,这种“终极理论”也走到了终极。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真理也是在同谬误不断斗争中发展的,把科学中的真理全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止不前。